[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22章
朱元璋沒想到在海禁麵前,
反向朝貢竟然都成了他的“功績”。
秦念認為異族的過錯在他之上,朱元璋卻難以釋懷。
大明亡於這“防漢甚於防洋”的異族……
亦是他的過錯。
………
這個問題本來可以順勢延申到朱元璋的功績,但秦念現在不能說他的功績。
因為朱元璋的人設太過特殊。
其他皇帝的意難平很好解決:說出前因後果,
他們就會主動求變。
秦念可以用戲謔的口吻插科打諢,時不時讚揚一下功績。
但朱元璋私心過重,比如不拿造反逼他,他就是要保他的畜生兒子。
那秦念隻能維持強硬的姿態。
這個話題說了明太祖很多過錯,也不是因為秦念不喜歡明太祖,是期望值高纔有這麼多意難平。
假設是滿清皇帝的話題,秦念不會分析哪些錯誤該被修正,隻會鼓動漢人造反。
【秦念:自以為天朝上國,停止向外探索的步伐,
就有如烏龜縮頭,
自以為殼內可保平安,
卻不知能以烏龜為食的動物多了去了。】
【朱元璋:……朕必改過!】
朱元璋知道他還來得及改過,可秦唸的朝代卻與這擴張機遇徹底錯過。
甚至還要麵對藉此機遇崛起的三境“強漢”。
在這一刻,朱元璋彷彿理解秦念為何如此重視“華夏”一詞。
王朝興衰往複,後世的王朝會承襲前朝的榮辱功過。
宋朝擅改黃河河道殃及大明。
而他的禁海,
也讓後世華夏麵臨著異族大患。
【秦念:現在可以說怎麼還債,
你發行了多少大明寶鈔?】
【朱元璋:……五億貫。】
“每鈔一貫,
準錢千文,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
五億貫就是五億兩白銀,年均發行近三千萬兩。
秦念隻能說貶值八成是大明寶鈔應得的。
貶值八成,那就是每年發行的大明寶鈔價值約588萬兩白銀。
之所以每年要發行這麼多,
是因為舊鈔貶值更狠、爛掉的昏鈔則徹底退出流通市場。
心算過後,
秦念想到該怎麼還這筆“巨債”。
【秦念:立即停印停發大明寶鈔,
重開銅錢鑄造局,恢複金銀銅流通,與寶鈔並行。】
洪武八年,朱元璋“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關閉鑄銅錢的寶源寶泉局。
洪武十年,朱元璋又設寶泉局,但隻鑄造“減重、減質、降等”的小錢,這時是小額銅錢與寶鈔並行,百文以下隻用銅錢交易。
到洪武二十六年,因為寶鈔貶值太狠,百姓重錢輕鈔,於是鑄造小錢的寶泉局也被停了,第二年朱元璋下令禁用銅錢。
停發大明寶鈔,就必須要恢複金銀銅的流通。
【朱元璋:大明缺銅,東川銅礦和易門銅礦的探礦還沒有成果。即便完成探礦,亦需時間冶煉鑄錢。現在停印寶鈔,恐會再生錢荒。】
朱元璋發行大明寶鈔的原因之一,就是缺銅帶來的錢荒。
當初他甚至“令私鑄錢作廢銅送官,償以錢”,不僅不追究私自鑄錢者的罪行,還得用錢去補償。
各行省寶泉局寶源局因缺銅而責令百姓交銅,百姓不得不毀掉器皿交給官府。
雖然一個月前秦念說出諸多礦區,其中東川銅礦和易門銅礦最適合大明開采,朱元璋已經派人去探礦。
但探礦之後,還需要采礦、築爐、出銅、將鑄材從礦場運抵各地鑄造局、再鑄幣。
想讓銅錢替換寶鈔,至少得三年。
………
秦念當然想到了錢荒的問題。
以大明寶鈔的貶值速度與貶值程度,繼續印鈔就是飲鴆止渴,重建信譽的難度隻會更高。
隻能立即叫停。
每年發行的大明寶鈔價值約588萬兩,算上新鈔到舊鈔之間的貶值,停印寶鈔的第一年就得有四五百萬兩白銀流入市場,才能填補空缺防止錢荒。
至於第二年和第三年——
一是白銀又不會像大明寶鈔那樣貶值,不會再有這麼大的缺口;二則開海輸入的白銀會逐年增加。
【秦念:在你表態將會停印大明寶鈔的時候,你繼續印錢也是印一堆廢紙。】
【朱元璋:……】
看著又下跌五名的民心,朱元璋竟是無言以對。
舊鈔貶值程度遠超新鈔,就是因為舊鈔兌換新鈔受限。
如今他已經說出將會重鑄銅錢,那麼大明寶鈔無論新舊,在此刻就已是近乎廢紙。
事實上,他反而驚訝於民心居然隻跌了五名。
洪武朝人數最多的農戶,家中並無多少寶鈔,他們往往是在不得不使用寶鈔時才會兌換,為防貶值還會儘快花出去。
知道大明寶鈔就是搶錢之後,他們不敢讓陛下還債,也不願再“借錢”給陛下。
廢除寶鈔、重鑄銅錢,對於農戶而言利大於弊。
比起很少使用寶鈔的農戶,官、軍、匠、灶、商纔是廢鈔受害者重災區。
匠、灶和底層官吏軍卒還好,雖然工食、鹽本、月糧等都折鈔或全給鈔發放,但貧困的他們也是拿到寶鈔就得用,家中也沒多少存額。
若是以後不再折鈔發放錢糧,對於他們來說求之不得。
家中積壓寶鈔最多的群體,是文武高官、衛所軍官和民間商販。
他們人數不夠多,再怎麼憤怒,也隻能讓皇帝的民心降低幾個名次。
但這些人若是怨恨朝廷,也最容易動搖社稷。
【秦念:朕說過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你要是不還錢,你朝以後就彆想再推行紙鈔,商業也不可能追趕宋朝。】
【朱元璋:請秦皇直言。】
朱元璋已經意識到他最該信任的人其實是秦念——
都是皇帝,屬於“同一階級”,沒有利益糾葛,民心居首也足以說明秦唸的能力。
即便秦念喜歡用言語算計他人。
方纔朱元璋隻是解釋大明缺銅就遭到算計:
讓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寶鈔將會廢除,哪怕他再印新鈔,大明寶鈔也已經成為廢紙。
秦念說是給出對策,實則是逼他就範。
霸道至此,果然是“秦皇”。
遭到秦唸的算計,朱元璋卻罕見地沒有發怒。
秦唸的目的不在於利己,這種算計就算不上可憎。
至於欠債還錢——朱元璋已經想通了:
他就是沒錢,倭島的兩億兩都不夠用來還錢,更何況這兩億兩還得開采百年。
秦念要是能想出還債的辦法,大明就能重建國家信譽。
就算秦念不算計,朱元璋也會遵循她的對策。
【秦念:你朝從探礦到鑄出銅幣發行,還需要多久?】
【朱元璋:少則三年,多則五年。】
【秦念:三年後你就可以發行加強防偽、五年疊代、全額換新、隔代作廢、可兌換金銀銅的二代大明寶鈔。一代已經跌了八成,舊鈔跌得更多,那三年後就以半成計算。隻要看得清貫伯,就能在一年內以二十比一的比率換取二代寶鈔。】
【秦念:一代寶鈔已經發行近二十年,防偽措施低劣,逾期未兌換將會作廢。】
半成。
原本心如死灰的民間商販喜極而泣。
這半成不僅是指可在三年後兌換二代寶鈔,更是指他們手中的大明寶鈔不再是廢紙,而是可以繼續流通!
舊鈔本就隻值二十文,半成那可是五十文,不虧反賺!
心生怨恨的文武高官、衛所軍官,也在此刻怨恨頓消。
他們清楚新鈔到手就已經貶值八成,留在手中越久價值越低。
三年後可兌換新的大明寶鈔的承諾,反倒是將他們隨時貶值的存款變成了三年內可以繼續流通,三年後保底保值半成。
這果然是還債!
………
桑弘羊看著後世明帝再度上升的民心,不得不感慨後世秦皇對民心的把控。
先是以“停印大明寶鈔”、“廢紙”讓百姓惶恐——隻是桑弘羊並不明白為何廢除大明寶鈔,明帝的民心卻隻降了幾個名次。
再是一句“半成”將本該作廢的“廢紙”再啟用三年。
更離奇的是,明帝的民心隻下降幾個名次,上升卻是十餘個名次!
【朱元璋:這三年的財政或將入不敷出。】
朱元璋並不知道,如果隻是停發一代寶鈔,那麼不僅這三年會因為不再發放寶鈔而入不敷出。
三年後,隻要允許一代兌換二代,那麼百姓立即就將二代寶鈔全部兌換成金銀銅。
他們不會相信第二代寶鈔。
把金銀銅留在家中,再怎麼貶值也不會貶到二十比一。
………
秦念將兌換比例計算在二十比一,是基於《明實錄》的“時鈔法久不行,新鈔一貫,時估不過十錢,舊鈔僅一二錢”。
在明憲宗朱見深時期,大明寶鈔已形同廢紙,但也看得出舊鈔對比新鈔貶值5-10倍。
所以洪武二十五年,貶值八成的新鈔值200錢,舊鈔應該在20-40錢之間。
秦念定舊鈔在三年後值50文,習慣舊鈔貶值的大明百姓就不會抗拒一代寶鈔的廢除。
朱元璋發行了5億貫。
大明寶鈔是桑皮鈔,正常流通兩三年出現貫伯模糊,五年紙張開始變成碎末。
那麼可以推測,等到洪武二十八年,能夠兌換二代寶鈔的舊鈔應該隻剩下20左右,也就是1億兩。
以二十比一的比例進行兌換,也就是500萬兩白銀,這就是可以負擔的負債——開海三年的稅收就足以填補。
這就完成一代寶鈔到二代寶鈔在貨幣流通上的過渡。
現在就隻剩下兩個問題:
一是從哪裡找出五百萬兩白銀填補第一年的市場空白。
二是如何重建百姓對二代寶鈔的信任。
【秦念:所以你得以戰養戰。】
【朱元璋:?】
【秦念:今年七月,李成桂迫使高麗王大妃安氏廢恭讓王,篡位登基。】
李成桂篡位後,在洪武二十六年得到宗主國明朝的旨意,改國號為朝鮮。
現在的高麗還是叫做高麗,李成桂還沒有得到明太祖的認可。
【朱元璋:李成桂確已上表此事。】
朱元璋驚疑不定。
停印停發大明寶鈔,國政已經極為緊張,很難度過這三年。
內憂嚴重至此,結果秦念居然想讓大明對高麗開戰?
外患有倭患未除,北虜雖不敢再南下,但依舊是大患。
現在攻打高麗?
何來錢糧?
【秦念:攻下高麗後,每年大約可開采黃金三萬兩、白銀三十萬兩、粗銅一萬三千噸,也就是年入約百萬兩,可開采兩百年,恰好朕知道這些礦區在哪裡。】
這個資料是網上得來,洪武年間攻下高麗,也不一定能有這麼大的產出。
但沒關係,就算秦念搞錯了,按劇本邏輯她也不算撒謊。
因為可以解釋為“秦念以為高麗半島的礦產年產量就是這麼高,但因為明朝的開采能力有限,沒有達到她的預計”。
【朱元璋:??!】
【朱棣:但停印大明寶鈔,如何支撐攻打高麗的軍餉?】
朱棣沒有追問的另一個問題是:
假如未能攻下高麗,又當如何是好?
【秦念:發行國債。允許權貴豪富以錢五鈔五的方式購買國債,接受舊鈔。十年後以金銀償還十分,若是願意再保留國債十年,當償還十五分。】
允許“鈔五”,其實就是讓利。
三年後舊鈔貶值九成五,用於購買國債卻能在十年後全額兌換金銀。
換句話說,就是“錢五”購買十年國債的總利潤將近100。
秦念之前說高麗每年可以開采價值百萬兩的礦石,十年就是千萬兩——明朝借的五百萬兩國債,十年後有歸還千萬兩的能力。
由於現在的明朝國家信譽無限接近於零,百姓不可能購買國債。
隻有私藏白銀的權貴豪富,才能湊出五百萬兩解決第一年的錢荒問題。
秦念知道,以朱元璋的口碑,區區10的年利率,不足以讓權貴富豪冒著誅九族的風險把錢拿出來。
但她還有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