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30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30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朱元璋:朕沒有製定太醫世襲之製。醫生除了世代承襲替補外,
亦可於天下尋訪,皆由太醫院堂上官考覈,合格方可錄用為太醫。】

看到世襲一詞,
朱元璋就知道秦念又要提自己的過錯。

但他真沒有定太醫世襲之製。

太醫的能力攸關皇帝的性命,朱元璋當然不會如此草率。

【秦念:也就是說考生大多是太醫子弟,以及民間的世襲醫戶。你怎麼就確定醫戶之後擅長醫術而不是打鐵,鐵匠之後就擅長打鐵而不是醫術?】

明太祖要求戶籍世襲,並非是他不懂民情,相反是他太懂民情,他清楚民間的匠戶是以家族傳承為主,師徒傳承為輔。

既然師徒傳承大多隻出現在沒有家族傳人的情況下,那他就直接改成戶籍世襲製度。

明太祖或許還認為這種世襲製能使醫匠不必分心其他事務,
就可以在本職技術上精益求精。

但這種做法的致命缺陷,
在於完全忽略個體天賦的差異。

有的人就是天生不適合學醫,
戶籍製度下他卻隻能學醫,成為庸醫後還得教導下一代行醫。

而有的人天生適合學醫,放在以往可以藉助師徒傳承進入醫道,成為一代名醫。而在戶籍製度下,
這種人卻根本沒有學醫的機會。

此消彼長之下,
就可以想見明朝的醫生水平必然不斷下降。

【朱元璋:……】

對於這個問題,
朱元璋無法回答。

他不能說醫戶之後大多善醫術,鐵匠之後大多善打鐵。

隻要擇其善者而錄之,太醫院必然不會錄取醫術水平低下的太醫。

因為秦念現在是在說大明皇帝多早逝。

倘若明帝的早逝真跟太醫的醫術有關,那就是他的設想又出了問題。

【秦念:考官是太醫,考生中多為太醫之後。換作你是考官,
你是優先錄取自己及同僚的子弟,
還是錄取民間醫戶?你會不會跟同僚抱團排擠走醫術高明的太醫,
以防自己是庸醫的事實被揭露出來?】

明朝的太醫當然不是世襲,但勝似世襲。

比如李時珍就是在治好楚王世子後,被楚王舉薦給朝廷,被授予太醫院判的職務。

結果當了一年太醫就告歸。

當然,這並不能證明他是被排擠走的。

秦念這段話也不是使用陳述句,而是用疑問句說出明朝太醫選拔製度的漏洞。

【朱元璋:他們敢!】

朱元璋大怒。

太醫的能力關乎皇帝性命,怎麼會有人敢冒著誅九族的風險錄用庸醫?

【秦念:朱棣之後,壽命最長的明帝就是那個不肖子孫。或許正是因為他自學醫術能給自己治病,才得以長壽。而這個不肖子孫之所以自學醫術,應該是因為前三任皇帝都死於太醫院的庸醫。】

關於嘉靖皇帝是否自學醫術才得以長壽、以及他為什麼要自學醫術,都屬於秦唸的猜測。

所以她謹慎地使用“或許”“應該”等推測詞彙。

不過嘉靖懂醫術那是肯定的:

《明世宗實錄》記載“上親檢方書,製為濟疫小飲子方,頒下所司遵用濟民,仍用禮部刊行”。

至於嘉靖皇帝為百姓治療疫病時,為什麼不去問太醫院要藥方,而是自己查閱醫書。

秦念隻能想到兩種解釋:一是嘉靖過於自信,覺得自己比太醫們都強;二是嘉靖不信任太醫的醫術。

這兩種解釋都指向嘉靖覺得太醫的醫術還不如他自學成才。

【劉徹:三任?】

明朝之事距離大漢甚遠,但這不是劉徹不去落井下石的原因。

像朱元璋讓三品官員窮到賣女兒,劉徹就想出言譏諷。

今日不曾出言,主要是因為衛青就在身邊,已多次婉言勸阻。

其次是十日前朱棣報完天災之後,於天幕說出如何建造可以遠洋航行的海船。

當時劉徹是問秦念如何造海船。

但秦念說她所在時期的造船工藝,大漢無法實現。

——實為明朝遠洋巨舶技術已經失傳,秦念在網上能找到的遠洋船舶資料,放在漢朝確實沒法實現。

如此一來,劉徹也就在大將軍的勸阻下,隻是私下嘲諷朱祁鎮的種種愚蠢行徑。

可當看到明朝連續三任皇帝死於庸醫,劉徹還是震驚了。

三任!

衛青無奈,陛下此番出言沒給他勸阻的機會。

【秦念:這三任皇帝死於庸醫是《明實錄》的官方記載,也難怪這個不肖子孫被嚇得於醫道自學成才。至於之後的明帝早逝是否跟庸醫有關,由於史書沒記載,那就不好說了。】

明憲宗朱見深是朱祁鎮之子,享年四十一歲。

他死後,韓重等人上書明孝宗朱祐樘:“太醫院掌院事、通政使等官施欽、任義、胡廷寅、仲蘭、劉文泰、章淵、鄭文貴、蔣宗儒、錢宗甫等,俱以庸醫……當先帝不豫之時,偏執方藥,先後不同,旬日之間,宮車晏駕。”

朱祐樘對這群庸醫的處置是“任義、章淵、劉文泰降,院判鄭文貴降,禦醫蔣宗儒、錢宗甫降,醫士胡廷寅削其官”,隻是降職削官。

這麼輕的處置很快就迎來自食惡果,朱祐樘因風寒死於三十六歲。

“初,先帝以禱雨齋戒,偶感風寒……瑜私於文泰、廷和,不請胗視,輒用藥以進。繼與欽及院判方叔和、醫士徐昊等進藥,皆與證乖,先帝遂彌留弗興……劾其惡,以為庸醫殺人。”

朱厚照對庸醫的處置是“瑜、文泰、廷和依律論死,欽、叔和革職閒住,昊發原籍為民,玉等各降二級”。

而根據野史《萬曆野獲編》的記載,“文泰一庸醫,致促兩朝聖壽,寸磔不足償,竟免於死”,也就是劉文泰可能得以免死。

朱厚照清楚太醫院有一群庸醫,落水染疾久病不愈,於是想讓臣子擬定聖旨尋訪民間精通醫藥者。

結果大學士楊廷和等人回複“臣等竊惟天下名醫皆聚於太醫院,又選其尤者入禦藥房,但當專任而信用之,自收萬全之效,又何待諸草澤未試之人哉?”

於是擅於騎射的朱厚照死於落水半年後,享年三十一歲。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你等當立即興建醫學院,不得再沿用朕選拔太醫之製!】

朱元璋怎麼也沒想到太醫世襲的後果竟能嚴重至此。

此刻他直觀地意識到戶籍製度的荒謬!

連續三名皇帝因庸醫而早逝,還是明確記載於《明實錄》。

又當有多少皇帝是因庸醫而死,卻未曾記載其中?

【朱棣:兒臣遵旨!醫學院正在建造,各地精通醫理者皆可入京。】

朱棣想到父皇壽七十一,而自己僅有六十五。

他完全有理由懷疑,此時的太醫就已經不如父皇時期的太醫!

【朱高熾:臣謹遵皇祖父、父皇之令。】

朱高熾已然確定,父皇已無更易太子之意。

等話題結束,可以看到“過去的話題”,或許就知道為何父皇如皇祖父一般,對秦念之言深信不疑。

【朱瞻基:謹遵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之令!】

朱瞻基立即就推算出,“不肖子孫”之前的三任皇帝,應是朱見深、朱祐樘,以及朱厚照與朱厚熜之一。

朱見深是朱祁鎮之子,也就是他的孫子就是被太醫院的庸醫治死。

現在的太醫院裡,又有多少庸醫?

【劉徹:既然有諸多皇帝死於庸醫,為何明帝寧願自學醫術,也不改太醫世襲之製?】

庸醫之事,大漢亦當提防,陛下於天幕問及此事,衛青沒有勸阻。

劉徹知道明朝是祖訓治國。

但明帝也不是所有祖訓都遵循,比如朱元璋不讓宦官乾政,結果朱棣朱祁鎮都重用宦官。

可見祖訓也可以違背。

既然都知道太醫連續治死三任皇帝,怎麼明帝還不願更改太醫世襲製度?

難道改製比自學醫術還難?

【秦念:第二任可能覺得第一任的死是意外,就沒管,於是自己也年紀輕輕死於庸醫之手。第三任倒是知道太醫無能,久病未愈時想要下詔尋訪民間名醫,但被朝臣以“天下名醫皆聚於太醫院”為由拒了,然後他就病死了。】

【劉徹:??】

劉徹已是完全不能理解後世的皇帝。

太醫無能,皇帝想要改請天下名醫,朝臣憑什麼阻攔?

就算太醫並非無能,皇帝想尋訪民間名醫又有何不可?

【朱元璋:荒謬!這些朝臣皆為叛逆不成?!】

已有兩個皇帝死於庸醫,朝臣竟然還敢說出“天下名醫皆聚於太醫院”,這分明就是要弑君!

朱元璋此刻想到正是這“第三任”早逝無子,才會由堂弟“不肖子孫”即位。

難道“不肖子孫”改老四的廟號,並非隻是因其“不肖”?

【秦念:這就要說到你朝皇帝早死的猜測三:文臣陰謀論。】

秦念對文臣陰謀論半信半疑。

很多陰謀論一看就知道是在給皇帝洗白。

比如土木堡之變,顯然就是朱祁鎮的問題——文臣再怎麼瘋狂,也不可能陪葬半個朝堂。

但有些事情還真就隻能用陰謀論解釋,比如朱厚照久病不愈要請民間醫者,關朝臣什麼事?他們憑什麼阻攔?

《明史》對楊廷和阻攔求醫的記錄更加露骨:

“帝郊祀,嘔血輿疾歸,逾月益篤。時帝無嗣,司禮中官魏彬等至閣言:國醫力竭矣,請捐萬金購之草澤。”

這時皇帝已經吐血,太醫的能力救不了他,魏彬等人到內閣要求拿萬金求購民間醫者。

結果“廷和心知所謂,不應,而微以倫序之說風之,彬等唯唯”。

三個月後,朱厚照駕崩。

無論文臣陰謀論是真是假,秦念一再強調都是推測。

那麼無論說得對不對,都不違規。

【秦念:傳言隻要明帝的作為觸及文臣的利益,這個皇帝就會遭遇各種意外,死得不明不白。朱棣之後,唯二長壽的明帝,都是靠深居簡出不上朝,藉助宦官製衡朝臣,才保住自己的命。】

不上朝?

藉助宦官製衡朝臣?

不這麼做的皇帝儘皆短壽——朱棣之後的十三個皇帝,隻有兩人長壽?

朱元璋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麼。

【劉徹:所以就算更換太醫也沒用,隻能自學醫術?】

劉徹終於明白那個“不肖子孫”為何要自學醫術。

這明朝究竟是怎麼回事?

作為皇帝,竟然找不到信得過的醫者。

朝臣居然能阻止皇帝求醫。

出現這種“傳言”,明朝皇帝遭遇的“意外”必然不在少數。

【秦念:朕隻知道明朝皇帝遭遇的意外是挺多。比如兩個落水後病死、一個淋雨後病死,所以大明皇帝被後世戲稱“易溶於水”。那兩個不上朝的皇帝,遭遇的火災加起來有三四十起,占明朝皇帝遭遇總火災數的比例超過七成——這兩皇帝是真耐燒。】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