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31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31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落水後病死的有朱厚照、朱由校,
淋雨後病死的是朱祐樘。

假如從朱祐樘開始算,那就是八個明帝中有三人的死與水有關。

至於火災的資料,是根據《明實錄》和《明史》的記載進行統計所得出。

當然,
嘉靖遇到的火災多可以解釋為他喜歡煉丹,萬曆年間可以解釋為朱翊鈞懈怠防火。

但火災頻繁到這種地步,也實在讓人很難不陰謀論。

不過秦念刻意提及文臣陰謀論,另有目的。

【朱元璋:朝臣為何能如此放肆!後世的明帝為何不能重整朝綱?!】

三個皇帝“溶於水”,這已經極為不尋常。

兩個皇帝遭遇三四十起火災——常人一生也就遭逢一兩起,這兩明帝分明是頻頻遭遇刺殺!

朱元璋越看越覺心中發寒。

秦念談及漢唐宋的史書時,即便其中多有不實之處,她也能藉助“考古”分辨真假。

在自己的話題時,她亦是言辭篤定。

怎麼到了後世明帝,
秦念卻說“經曆多次刪改,
充斥著各種偽史與邏輯不通之處”,
無從分辨真偽,隻能多次以“或許”“應該”等詞彙表示猜測?

這分明就是意指後世的明帝不僅難以自保、太醫院為朝臣掌控,就連史官也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麵,甚至當世百姓都受到誤導,
在墳墓中留下許多對朝臣有利的“實證”。

如此才會使得秦念無法確定“文臣陰謀論”的真假!

【秦念:你試圖用宗室製衡朝臣,
但朱棣用實際行動證明,
有封地有軍隊的宗室能讓王朝二世而亡。】

【朱棣:朕不是成祖,大明也不是二世而亡!】

朱棣忍不住辯解。

憑什麼說大明二世而亡,那是“不肖子孫”自作主張。

他是大明的太宗皇帝!

【朱元璋:老四,你削藩之後,在用什麼製衡朝臣?】

朱元璋雖是發問,
實則已經有了猜測。

後宮不得乾政,
嚴格限製外戚,
宗室不得從事四業。

那麼唯一能夠製衡朝臣的勢力,就隻剩下——

【朱棣:兒臣複用錦衣衛,再設東廠,共同監察百官,東廠……是以內監掌之。】

朱棣遲疑一瞬,終是沒有隱瞞。

他知道重用宦官這事不好聽,但若是隱瞞,必然遭到秦唸的揭短。

那就隻能直言。

何況秦念曾言兩個長壽的明帝都在藉助宦官製衡朝臣。

倘若他遵循祖訓,當真禁止宦官乾預政事,後世明帝的境遇隻會更加被動。

【朱元璋:秦皇,既然有錦衣衛與東廠監察百官,且朕廢除了丞相,後世朝臣如何能夠勢大至此?】

廢除丞相?

許多皇帝心中一震。

身為帝王,當然都清楚君權與相權之爭。

嬴政看到明朝廢除丞相,想到的是縱然沒有天幕,政務也相當繁忙。

倘若廢除丞相,皇帝又如何兼顧如此多的政務?

【秦念:是啊,為什麼呢?朱瞻基。】

秦念等了好一會,都沒有等到朱瞻基的回複。

連省略號都沒有。

難道是在摸魚?

好在很快她就想起天幕的隱藏設定——

在武曌話題時,朱元璋說“李治無言,應是想要否認此事,被天意視為謊言,未能道出”。

朱瞻基沒必要在這個時候說謊,按設定應該是違反規則二,所以發不出來。

於是秦念好心地替他作答。

【秦念:朱八八,你廢丞相之後直領六部,“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勉強君權相權一肩挑,成功給後世留下一堆爛攤子。】

【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秦念在說什麼。

大明寶鈔、宗室製度、低薪養貪、反向朝貢、禁海倭患、太醫世襲……

這些“爛攤子”的弊端,在後世必會儘數顯現,後世明帝必然麵臨更多政務。

縱是日勤不怠,也難以完成。

【秦念:於是朱棣設內閣學士當私人顧問,助他處理政務,此時的內閣還沒有實權。再往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能夠代批奏章,由皇帝決定是否生效——丞相改了個名,又被擡了上來。】

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形成票擬製度。

也就是內閣大學士可以審議奏章,將批閱建議寫在紙上附在奏章上作為參考。

皇帝用紅筆批示奏章,叫做“批紅”。

也是明宣宗時期設定“內書堂”教導宦官讀書,又設定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

朱瞻基隻親自批閱一部分奏章,另一部分就讓秉筆太監照著票擬謄錄到奏章上,而掌印太監負責在審核後蓋印。

【朱元璋:……】

朱元璋廢除丞相,確實導致政務繁多。

若是以往,他會辯稱縱然繁多,也不是不能處理。

但秦念已經說出自己治下的諸多弊端,他就明白自己總攬大權之後,並沒能將國家治理得更好。

而後世的明帝或是政務多到不能獨自批閱,又或是不願日勤不怠,竟是又設“內閣”代丞相之職。

【朱瞻基:並非丞相之製。內閣雖可代批奏章,但是否採納皆由皇帝決策,且內閣可隨時撤換。】

有秦念之言作為範本,朱瞻基總算避開天幕的限製,將內閣製度與丞相製度最大的不同道於天幕。

內閣並無實權,怎能算是“丞相”?

………

劉秀緊盯天幕。

成帝哀帝之時,效仿周禮改製,分丞相職權入三公,但依舊未能阻止權臣篡位。

所以劉秀雖然置三公,但天下事皆上尚書,尚書台下設六曹尚書。

尚書台官員位卑而權重,由皇帝直接指揮。

劉秀便可藉此削弱三公職權。

這“內閣”與尚書台看起來極為相似。

最終明朝皇帝卻是變得“易溶於水”“耐燒”,顯然違背集權的初衷。

尚書台是否也有相似的弊病?

【秦念:內閣承擔丞相的職能,但沒有丞相的名義與權力,皇帝可隨時任免內閣,也掌握著決定內閣批複是否生效的裁決權,如此看來,似乎是君權得以高度集中。】

【朱瞻基:有何隱患?】

看到秦念所言,朱瞻基就知道秦念對內閣製並無誤解。

內閣確實承擔丞相的職能,也確實無法像丞相那樣威脅皇權。

既然如此,後世明帝又為何“意外”頻發?

【秦念:在明之前,有一朝也不設丞相,同樣設定可以隨時任免成員的機構來承擔丞相實權,同樣黨爭異常激烈,黨爭時同樣不顧國家利益隻管黨派利益——巧了,這朝的皇帝也是普遍早逝。】

【朱瞻基:!!!】

朱瞻基大驚。

此時他才發現自己“完善”的內閣製度與東漢竟是如此相似!

【劉秀:分散丞相之權會致使黨爭不斷?黨爭又為何會危及君王?】

不必秦念點名,劉秀就已經主動認領。

一句“這朝的皇帝也是普遍早逝”,足以令劉秀覺得毛骨悚然。

他隻是想阻止權臣竊權,為何會演變為後世漢帝早逝!

………

劉徹慶幸於有衛青的勸說,他沒有對明朝皇帝的早逝多加嘲諷。

明帝早逝,劉秀之後的漢帝竟然同樣普遍早逝。

但他沒有出言嗬斥劉秀。

劉秀必是因為“文臣篡漢”,才會想要設立如“內閣”一般分宰相之權的機構,卻沒想到這般施為會引發“黨爭”——

官員結成不同的黨派,黨派之間的爭鬥即為黨爭。

【秦念:把皇權分給不同的人,就會引發春秋戰國的亂世,以及漢明分封製下的內戰。將相權分散,朝臣就會結黨來獲取完整的相權——或是為了牟取私利,或是為了國政能夠順利實施。】

【秦念:明君可以同時行使君權相權。可遇到昏君或者庸君、又或是皇帝年幼不能親政時,爭奪相權的黨爭就開始了。】

【劉秀:……原來如此。】

劉秀立即就明白秦念所指。

分散相權,確實可以形成朝臣之間的製衡。

可當國政的實施需要多個部門進行配合,相權的缺失就會致使朝臣之間形成利益糾葛。

倘若皇帝是明君,可以直接行使相權,使得國政得以正常運轉。

可一旦相權徹底缺位,原本互相製衡的相權分散,立即就會變成國政實施時的互相掣肘。

屆時無論是忠臣還是奸臣,都必須爭奪相權,從而引發黨爭。

【朱瞻基:又為何會引發皇帝早逝?黨爭之事也非漢明獨有,其餘王朝亦有黨爭!】

【秦念:其他王朝的黨爭相對於你朝的黨爭,那隻能算政策的反複。你朝的黨爭,動輒免官、杖殺、淩遲、抄家、滅族——關乎生死存亡,黨爭也就越發瘋狂。】

【秦念:此時皇帝若是明君,就會試圖收回相權,成為朝臣公敵;皇帝若是昏君或庸君,就會偏向某一黨派,麵臨生死存亡的黨派就會殊死一搏,把皇帝換掉。以上純屬朕的猜測,並無實證。】

【朱瞻基:……】

雖然秦念說並無實證,朱瞻基卻已經信了。

因為這段話解釋了兩個不上朝的皇帝為何得以長壽——

以宦官製衡朝臣,換言之不偏向任何黨派,甚至會扶持弱勢的黨派,形成製衡。

頻發的火災,或許是製衡過程中出現了差錯。

不上朝,既是防範意外,也是不與朝臣爭奪相權。

大明的黨爭烈度勝過東漢,是因為大明的相權更為分散。

東漢的黨爭隻是士人、外戚、宦官之爭,後果也隻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全部免官禁錮,牽連五族。

大明的黨爭卻是到了抄家滅族的境地。

【劉秀:朱棣當如何平衡朝臣,難道要恢複丞相之職?】

劉秀熟練地避開規則限製。

他實際上是在問看清君權相權之爭的秦念,是如何平衡君權與相權。

………

朱棣眉頭緊皺。

他不認為應當恢複丞相職權。

分散相權有黨爭之害,可丞相本身亦會危及皇權。

希望秦念有兩全之法。

【秦念:官製改革得和賦稅製度一起說,現在還是說回明朝皇帝早逝的猜測。】

【劉秀:……】

劉秀欲言又止。

罷了。

左右不過再等二三十日。

官製改革……

秦念必是有兩全之法。

………

君權相權之爭,在清朝就徹底落下帷幕。

秦念知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說出清朝的政策。

清朝軍機處不設專官也不設衙署,隻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機構,不能作出任何決定。

官員之間互不隸屬,由皇帝指定的軍機大臣才能檢視某些奏報,互相不準串聯。

但秦念絕對不會讓各朝效仿清朝的製度,正如她不會建議始皇帝採納分封製。

清朝將皇權推向頂端的代價,是國家的徹底僵化與極端保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