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55章
【劉秀:……】
依舊是出乎劉秀的預料。
秦念確實沒放過他,
卻沒有提他戰敗之事,而是轉向樊崇、逄安之死。
她強調“其夏”,就是不信這兩人在投降數月後謀反。
但既然她沒質問這兩人被誅殺的真正原因,
劉秀也不會主動回答。
即便群裡諸位皇帝都看得懂秦唸的暗示。
天幕麵向天下百姓。
百姓雖然能夠“理解”天幕上字句的含義,但未必能懂背後的深意。
………
劉徹極為不滿。
這赤眉軍盜漢帝諸陵,怎會隻有兩人被誅殺?
甚至還不是以盜陵的罪名進行處置,而是在事後冠以“謀逆”的罪名。
但看到劉秀的沉默,劉徹也不好多言。
劉秀是王莽篡漢之後中興漢室,等同再次創業。
麵對逆賊隻能行招撫之事也是無可奈何。
………
秦念提這事,是覺得這段記載中的漢光武帝非常鮮活,而不是純粹的道德完人。
考慮到劇本裡的天幕設定,秦念隻能複述史書原文,
不能坐實劉秀言而無信,
這對治國不利。
漢光武帝招降殺兄的朱鮪時不計前嫌,
朱鮪後來還官至少府。
招撫銅馬軍後,劉秀依舊重用歸降的將領。
他在招撫赤眉軍時卻很反常。
十餘萬赤眉軍乞降,劉秀承諾免他們死罪,樊崇帶領劉盆子及丞相等三十多人肉袒歸降,
奉上傳國璽。
——劉盆子是赤眉軍擁立的傀儡皇帝,
屬於劉姓宗室,
原本隻是個牛官。
劉秀賜給這十餘萬人食物之後,第二天早上“大陳兵馬臨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觀之”。
在問完劉盆子之後,劉秀對樊崇等人說:“得無悔降乎?朕今遣卿歸營勒兵,鳴鼓相攻,
決其勝負,
不欲強相服也。”
——你們後悔投降嗎?朕今日送你們回營重整旗鼓,
再一決勝負,不想強迫你們臣服。
就像是憋著氣,想把這些人都殺了。
但赤眉軍降將都表示臣服,劉秀“乃令各與妻子居洛陽,賜宅人一區,田二頃”。
赤眉軍的將領都被剝奪兵權軟禁在洛陽,沒有謀反的能力。
幾個月後樊崇、逄安因謀反被殺,大概率是劉秀故意安的罪名。
【秦念:此後攻荊楚、平隴西、收川蜀,於建武十二年完成一統。可惜現在已經是建武十三年,天幕來晚了。】
【劉秀:……朕亦愧之。】
劉邦疑惑。
劉秀平定天下,秦念為何說天幕來晚了?
又見劉秀說“愧之”,劉邦就猜到秦唸的語焉不詳,應是建武十二年時發生原本可以避免的憾事。
………
劉秀清楚秦念意指的是去年吳漢攻下巴蜀後,入屠蜀城,所殺數萬人。
他得知此事後大怒,責備吳漢。
但吳漢在劉秀招撫河北時就主動追隨他,助他大破王郎攻取邯鄲;僅率二十人奔赴幽州,殺幽州太守苗曾,收編幽州軍隊。
此外吳漢多次先登陷陣,為他征戰四方,戰功彪炳。
劉秀無論如何也不能追究他的過錯。
………
秦念確實不好說吳漢屠城,因為她不可能要求劉秀處置吳漢。
吳漢的戰功至少能排進東漢開國功臣的前三,所指揮的硬仗次數最多,明顯高於其他將領。
但吳漢就是喜歡縱兵劫掠,這可能是因為他家貧,讀書少,“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
建武二年劉秀派吳漢平南陽的叛亂,結果吳漢得勝後縱兵侵暴。
破虜將軍鄧奉是南陽人,他的叔叔鄧晨是劉秀的二姐夫。
鄧奉返鄉探親時發現吳漢軍隊在掠其鄉裡,於是起兵反了劉秀,讓吳漢吃了人生最大的一場敗仗,還導致堅鐔困守宛城,身被三創。
當年十一月,劉秀“以廷尉岑彭為征南大將軍,率八將軍討鄧奉於堵鄉”。雲台二十八將出動了四人都沒能取勝,其中賈複傷痍、朱祐被俘。
直到劉秀擊破赤眉軍攻下長安後親征鄧奉,這場持續半年、且距離京師洛陽相當近的叛亂才得以平定。而吳漢是被調去其他戰場,與秦豐戰於黃郵。
建武十二年吳漢屠蜀城,六年後蜀郡叛亂就可能與這次屠城有關——這場叛亂也是由吳漢平定,“百餘日城破”。
而在建武十五年,吳漢還率馬成、馬武北擊匈奴。
秦念沒有拿這事指責劉秀,是因為吳漢屠城不是劉秀所願。漢光武帝平定天下後,這種事也再沒有發生。
此時詳說屠城,隻會讓劉秀民心下降,不利於他處理世家。
【秦念:“十八年,蜀郡守將史歆反於成都,自稱大司馬,攻太守張穆,穆逾城走廣都。”】
【劉秀:張堪,派人護送史歆及妻子入洛陽。】
史歆苦笑。
陛下聲譽榜位列前九,民心榜前二十。
天命認定的明君,誰還會隨他造反?
現在的蜀郡太守是張堪,“慰撫吏民,蜀人大悅”。
就算沒有天幕,史歆也不能在此時造反。
但史歆知道自己無身死之憂,因為陛下說的是“護送”。
“謝陛下,謝……秦皇。”
史歆清楚,後世秦皇定是憐蜀城被吳漢所屠,才會先讓陛下“愧之”,再提他造反之事。
………
劉莊踟躕片刻,沒有說出起兵響應史歆與之同反的楊偉、徐容等人。
蜀郡反叛確與蜀城遭屠有關。
秦念說出此事,阿父必會注意安撫蜀郡,這些人也不會再成為叛逆。
【秦念:劉秀,你在位期間輕徭薄賦,勤政愛民,被稱為“光武中興”。你是唯一一個既是“中興”又是“定鼎”的皇帝,而最難得的是你在位期間過錯極少。】
【劉秀:朕受之有愧。】
劉秀是真不覺得自己應當承受這麼高的讚譽,尤其是他已經知道自己存在不少過錯。
已經發生的過錯,有設尚書台代丞相之職致使黨爭加劇,未能阻止吳漢行屠城之事……
尚未發生的過錯,有厚待外戚牽連陰麗華、遷呂太後出高廟、未能抑製世家坐大、未能安撫蜀郡……
如此多的過錯,怎麼擔得起“過錯極少”之說?
【劉邦:相比吾等諸人,秦皇對你的指責極少,實在是難得,不愧是漢室中興定鼎之主。】
劉邦也是第一次看到有皇帝在秦唸的稱讚中回以“受之有愧”。
秦念對其他皇帝的指責相當多,比如劉徹幾乎是從頭被譏諷到尾,朱元璋則是單方麵被辱罵。
就連武曌,秦念對她雖無過多貶低,但秦念指責武姓族人皆是廢物,分明就是指武曌重用無能之人受後世詬病。武曌立的太子是個昏君,這也是相當大的過錯。
可在這個話題,秦念沒有指責過劉秀的私德。
殺樊崇、逄安雖有失信之嫌,但也無足輕重,故而秦念也隻是隱晦提及。
若是拋開太後乾政與西漢亡國之因這兩個與劉秀關聯不大的內容,此次話題中,劉秀被秦念指出的治政問題屈指可數。
這些問題與其說是過錯,不如說是無心之失。
秦念是後世之人,知後世之事,才能指出劉秀的過錯。
而劉秀作為當世之人,又如何能夠洞悉施政的利弊?
如此看來,劉秀幾乎有如完人。
有如此帝王,是大漢之幸。
【劉秀:蒙高祖厚愛,秀必不負所望。】
劉秀懇切道。
此刻他的民心已經位列前十。
比起“中興定鼎”之說,百姓更注重後世秦皇所定論的“輕徭薄賦,勤政愛民”。
曆經亂世,人心難定。
此時終得安定。
【秦念:正史中與你相關的神異之說極少,你也沒像劉小豬一樣因鬼神之說禍害天下,但你似乎相信讖緯?】
相比漢高祖劉邦,正史中漢光武帝劉秀的神異之說少得多。
像出生時的異象,劉邦的是“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而《後漢書·光武帝紀》的開篇沒有提及劉秀出生時有異象,到結尾時纔有“論曰”。
“論”屬於史官的評述。
史官評述的異象也相當接地氣:
劉秀出生時“有赤光照室中”,起名來源於“是歲縣界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因名光武曰秀”。
建武中元元年,也就是劉秀逝世的前一年,京師郡國頻出祥瑞。
“帝不納。常自謙無德,每郡國所上,輒抑而不當,故史官罕得記焉。”
可見漢光武帝沒有被祥瑞洗腦。
【劉徹:……】
“陛下!”
這次及時出言阻止劉徹與秦念爭執的是霍去病。
劉徹繃著臉。
今日天幕許多內容都令他不喜。
哼!
【劉秀:朕已知讖緯之說不可信,必將改之!】
劉秀原本不信讖緯之說。
但他以《赤伏符》讖緯定己身正統,又與公孫述論讖緯之辯,之後又派人修訂讖緯。
在此過程中,劉秀開始動搖。
——為何是自己得天下?自己是否為天命所歸?
於是他就開始在用人、廟祀時參照讖緯之說。
修訂讖緯時,劉秀發現刪去對大漢不利之言後,讖緯之說有利於穩固政權,就要求臣民必須信讖緯。
如今劉秀明白鬼神天命之說弊大於利。
以這種方式穩固政權,當王朝衰落之時,就必然會有人借讖緯造反。
而且天命之說會致使華夏走向衰弱,劉秀絕不會再信讖緯之說。
【秦念:合著你真信?看在你沒整出大亂子,朕就不罵你了。但你朝亡國時伴隨的讖語,可比王莽篡漢時來得更加凶猛,這是你給後世漢帝留的“福報”。】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秦念說的當然是這則讖語。
曆史上的漢光武帝到底信不信讖緯,其實很難說。
從劉秀刪改圖讖來說,很像是壟斷讖緯解釋權來穩固政權。
但他又確實在用人上受到讖緯的影響。
桓譚上書諫言:申明法令才能讓社會安定,統一法度才能防止奸吏鑽空子。
劉秀沒搭理他,“書奏,不省”。
桓譚又上書諫言皇帝彆信讖緯,“帝省奏,愈不悅”。
後來桓譚說自己不讀讖,“帝問其故,譚複極言讖之非經。帝大怒曰:‘桓譚非聖無法,將下斬之。’”
桓譚磕頭磕到流血,纔得到劉秀的寬恕。
【劉秀:是朕之過。】
劉秀歎道。
“強盛之時,皇位穩固無需依靠天命;衰弱之時,天命就是挑戰者的旗幟。”
秦念之言果真都是從曆史中獲取教訓。
他之所為就是那個教訓。
【秦念:“桓譚字君山,沛國相人”。這人因為反對讖書一直不得重用,還差點被你殺了。最終被貶為六安郡丞,鬱鬱而終,死在上任的路上——這可能是個披著儒家皮的法家,可以試著用一下。】
【劉秀:謝秦皇相告。桓譚,請速速入朝!】
桓譚:“……”
驟然得到後世秦皇的“誇讚”而名揚天下,還會得到陛下的重用。
他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什麼叫做“可能是個披著儒家皮的法家”?
他分明熟讀五經!
隻是因為舉止不莊重,還喜歡批評迂腐的儒生,所以他經常被儒生排擠和攻擊。
他也確實博學多通,對法令多有瞭解——
但他真不是法家!
後世秦皇如此評價他,以後誰還會相信他是儒生?
【秦念:那麼你的話題差不多就說完了。劉莊劉炟,你們可以報劉秀時期的天災起於何時何地。】
正如秦念所預料的那樣,這次的答疑極其煎熬。
從經濟到科技、從政治到軍事,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好在答疑沒有限定時間,她可以一邊在網上搜尋答案,一邊看多線交流時彆人在聊什麼。
秦念之前在朱棣話題時說了後世火槍的理論,而同事們嚴格遵循扮演原則,各朝都沒能找到能理解那些理論的人,於是退而求其次,轉為詢問朱棣如何製造明時的火繩槍和火炮。
有趣的是武曌在無人問起的情況下,突然說起論欽陵歸降,吐穀渾故地已經收回。
秦念認為武曌這話是對不能發言的李治所說,目的就是助李治離間吐蕃君臣。
敬業程度拉滿。
劉莊報完天災後報了一起疫情,病症引起了秦唸的注意。
【秦念:天花?】
秦念這纔想起,天花似乎就是漢光武帝年間從異族傳入華夏。
現代早就根絕天花,她一時間竟然沒想起這事。
【劉莊:後世稱此症為天花?可有防治之法?】
劉莊連忙問道。
此疫病古所未有,各地醫者都束手無策。
若後世有防治之法,那就再好不過!
【秦念:這病是異族傳進來的,幾十年前另一異族找出了根治之法。】
【李世民:請秦皇詳述!】
關於天花疫情,秦念倒是不必找外援,網上就能搜到具體的防治方案。
隻是秦念答完天花之後,幾乎就變成了疫情答疑專場。
傷寒、麻風、鼠疫、瘧疾、血吸蟲病……
秦念答完之後,甚至覺得自己成了疫病專家,假如穿越到古代,能當場轉職專治疫情的神醫。
有趣的是皇帝們問疫病時都還遵循史實。
比如麻風在隋唐時期大流行,就是李世民和武曌在問,鼠疫是宋元之際傳入,就是朱元璋在問。
明清時期的疫病種類最多,朱棣發言也就最多。
像霍亂這種清朝才傳進來的傳染病,就沒人問,但秦念覺得也應該說出來。
畢竟理論上,各朝都會想要提前進入大航海時代,必然會麵對各種疫病的威脅。
國外遠不止霍亂這一種疫病,秦念說完常見疫病的防治後,還將疫病的普遍防治原則也說了一遍。
當然還提及異族有可能會搞細菌戰,即人為投放帶病菌的動植物或物品,需要加以提防。
【秦念:疫病不但種類多,而且很容易變異成新的疫病。隻有不斷發展醫學,才能從容應對。】
【係統:今日話題已關閉,全員禁言。】
【甲方:明日話題:秦始皇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