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57章
看到“複秦”之說,
嬴政的怒意稍減。
但他依舊無法接受大秦如此輕易就走向亡國。
原本的曆史是胡亥無道,子嬰殺趙高之時,劉邦已至嶢關,
故而無力迴天。
可此番有天幕降世,胡亥已然被誅。
秦念又如何確定宗室中沒有力挽狂瀾之人?
劉徹讓八歲的劉弗陵登基,可以有霍光輔政,難道大秦就找不出一個霍光?
趙光義、李顯被誅之後,皆是本朝宗室即位。
緣何到了大秦,卻是要將江山拱手相讓?
【秦念:胡亥即位僅三年,大秦就亡了。既然胡亥已經殺害所有手足,那麼此時距離大秦亡國就隻剩下兩年。】
【嬴政:!!!】
嬴政怎麼也沒想到,胡亥竟是即位三年就讓大秦亡國。
僅僅三年!
他一統六國也需要十年。
秦國立國至今近七百年,
胡亥僅三年就將其葬送?
他怎會有如此愚蠢昏聵的子嗣!
【秦念:兩個時辰後,
彼時的天下之人就能看到此前八個話題的內容。屆時隻顧自身利益不顧天下百姓的六國舊貴族為了複國,
必會傾儘全力圍殺劉季。】
【劉季:……】
劉季收斂笑意。
原來天降皇位的同時,還伴隨天降危機。
【秦念:劉季一死,到時候不僅大秦必亡,四分五裂的華夏要如何應對有著三十萬精銳騎兵的匈奴?異族奴役華夏的慘劇必將提前上演!】
【嬴政:……】
嬴政時期。
年輕的張良在此刻失語。
“隻顧自身利益不顧天下百姓”——這是秦念對六國貴族的評價。
她憑什麼說這種話?
憑她正在勸始皇帝為了華夏,
讓胡亥時期的劉邦即位。
“朕唯願華夏永存。”
這不是虛言,
秦念是當真視華夏重於王朝。
有著三十萬精騎的匈奴……若各國複國,
能夠阻擋嗎?
張良複韓的決心,第一次動搖。
【秦念:祖龍,請為後代計、為華夏計!】
【嬴政:……】
自親政之後,就再無人敢逼迫於他。
可麵對秦唸的步步緊逼,嬴政卻無法怪罪她。
秦念對他向來恭敬,
勸諫之言才會委婉至此,
否則她大可以將話說得更加難聽。
胡亥即位,
三年亡國,已過一年。
不改製遲早會亡,改製則內部必生動亂,北邊還有匈奴虎視眈眈。
倘若所擇秦君未能救世,大秦亡國之後,所有宗室必會被六國餘孽誅殺殆儘,秦唸的先祖也難以逃脫,大秦將再無複國的可能。
更甚者大秦亡於異族,後世看待大秦,就如同看待宋明兩朝。
自己若執意置後代乃至華夏於危境之中,後世又當如何看待自己?
………
馮劫馮去疾都相信天幕之上的始皇帝就是先帝。
可若是先帝因“秦念”之言而定劉季即位,他們又怎敢輕易聽從?
如果天幕為假,那就是他們葬送大秦!
又如何對得起先帝對他們的重用?
此刻天幕的驟然停滯,牽動著所有人的心神。
【嬴政:麵對西漢末年的困局,你都能提出重整山河之法。彼時之秦,你當真認為必亡?】
嬴政知道秦念對華夏的重視。
可正因為知道,他才懷疑秦念會為了華夏,刻意隱瞞救世之法。
隻要劉邦即位對華夏更有利,她就不會在乎大秦的興亡。
正如她此前所言:
“若變化對華夏萬民有益,朕樂見改朝換代。”
【秦念:救西漢的分田地之法,也需有能力頂尖的明君纔有可能功成,否則隻是加速亡國。我若身處彼時之秦,自當能救秦。祖龍若還活著,天下也必不會亂。但彼時的秦宗室沒有展現任何救世的能力,而是眼睜睜看著胡亥一步步葬送大秦。彼時之秦……必亡。】
秦念推演過無數次,結論是始皇帝一死,秦朝必亡。
趙高指鹿為馬的時候,大秦的宗室無一人敢清君側,包括子嬰。
子嬰是在胡亥死後,纔敢設計殺趙高。
換作是朱棣,麵對又蠢又毒的胡亥,他肯定不會放過奪權的機會。
這就足以說明秦朝的宗室無能。
或許是在始皇帝治下,這些宗室已經習慣了順從。
就算將胡亥入群的時間提前到胡亥剛剛矯詔的時候——
輕易自儘的扶蘇,絕對沒有救世的能力。
其他被殺時毫無反抗能力的公子公主,他們若是有救秦的能力,早在扶蘇被賜死時就該嗅到危險的氣息。
就算他們認為扶蘇被賜死是皇位之爭,等到胡亥將屠刀指向其他兄弟姐妹時,也該放棄幻想。
哪怕不能舉家逃亡,自身總能逃出去。
就像公子高原本也想逃,是因為擔心妻子兒女,才自請殉葬——既說明公子公主若是想逃,是有逃出去的可能的,也說明公子高救不了大秦,因為任何明君都不會因家人而放棄自己的生命。
至於如何藏匿——祖龍還活著的時候,六國餘孽也在民間藏得挺好,胡亥時期的秦國宗室怎麼會藏不了?
沒一個逃出去,那就是沒一個能救世。
【嬴政:即便朕將社稷托付於重臣,亦不能救?】
秦念眼睛酸澀。
這明明隻是一個扮演群。
可是代入感太強了。
祖龍喚出一個個子女的名字,得到的卻是一條條死訊,如今還要親手斷絕胡亥時期的秦朝國祚。
代入之後,秦念也覺得這麼做對祖龍太過殘忍。
好在祖龍時期諸子女皆在,也還來得及改革,這個時期的大秦不會二世而亡。
所有的意難平,在祖龍時期可平。
【秦念:縱是霍光赴秦,亦不能救。大秦此時的危機遠超劉弗陵即位之時,救世的難度不亞於重新建國,重臣救不了世。】
秦念想過迫使劉邦當托孤重臣的可能。
結論是劉邦肯定會試圖篡位,秦君也絕對會懷疑劉邦。
君臣不互信,朝中必起黨爭。
劉邦要救這時的秦朝,比走原本的造反路線還要困難。
【嬴政:……劉邦隻不過是個亭長,如何能得大秦文武百官的信服?】
嬴政看了秦念所言數遍,確定她不是以話術掩蓋真實意圖,而是認定胡亥時期的大秦必亡。
這時嬴政突然意識到:大秦並非僅因胡亥而亡,就像西漢也不是僅因王莽而亡。
彼時的自己將岌岌可危的大秦留給了子嗣,可即便是扶蘇,也沒有“重新建國”之能。
也並非隻有胡亥時期的秦朝是二世而亡。
天榜諸帝,彼時的大秦皆是如此。
所幸之事,是高的後人活了下來,秦念於將來複秦。
嬴政清楚,若是他現在殺鹹陽令劉邦,此世就不會再有劉徹。
彼時的各朝皆因天幕改製,也未必會有秦念複秦。
但隻要高的後人活下來,大秦就有複國的可能。
若大秦亡於六國貴族,四分五裂的華夏再亡於匈奴……
再怎麼百般不願,嬴政也隻能選擇保全後人。
彼時,他也隻剩這一支後人。
【秦念:劉季,你現在是哪年哪月,李斯還活著嗎?】
始皇帝時期的李斯極為不解。
後世秦皇為何點自己的名字?
難道那時的自己已是百官之首,位居丞相之職?
【劉季:秦二世元年四月,左丞相李斯尚……也許尚在。】
此時劉季正因釋放了驪山刑徒,藏匿於芒縣、碭縣的山林大澤之中。
左丞相李斯的死活,他真不知情。
李斯升任左丞相一事,還是呂雉帶來的訊息。
觀秦念之言,李斯定是死於胡亥之手,纔有此問。
那劉邦還真就不確定,此時的李斯是死是活。
………
左丞相?
廷尉李斯大喜。
他竟然真的官至丞相!
【秦念:那就還沒被胡亥具五刑、腰斬於鹹陽市、夷三族。】
劉季時期的李斯震恐。
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同趙高一起矯詔助胡亥登基,居然會落得這麼個下場。
【秦念:李斯,你協助趙高矯詔讓胡亥登基、致使大秦三年而亡,萬死難贖。朕饒你性命,是為了讓你輔佐劉季穩定政權。】
【嬴政:李斯矯詔?】
嬴政看向已經跪倒請罪的李斯,瞬間殺意沸騰!
胡亥矯詔之後賜死扶蘇,將他其餘子嗣儘數誅殺。
李斯竟然也參與其中?
………
看著渾身戰栗的左丞相,馮劫馮去疾兩人麵麵相覷。
李斯居然同樣參與矯詔!
矯詔之事若是屬實,他們就該直接誅殺李斯。
可天幕若是屬實,則秦念就是後世秦皇,先帝也已然預設“劉季”為帝。
後世秦皇饒李斯性命,那李斯該不該殺?
【秦念:祖龍,彆殺李斯。李斯還算忠於大秦,被胡亥所殺是因為他在舉世反秦時,試圖勸胡亥做個人。他被權勢迷了眼,沒看出胡亥是個徹徹底底的畜生,才會矯詔助其即位。】
【嬴政:……】
【秦念:最重要的是他有足夠的才能,死了可惜。大秦改製涉及的政務將極其之多,把他殺了,這些政務就得您來處理。】
【嬴政:……】
【秦念:李斯好權勢,那就讓他勤於政務,終年無休。】
【嬴政:……可。】
李斯感激涕零。
他沒想到自己將會犯下如此重罪,陛下還願意饒他性命。
縱是終年無休,他也心甘情願。
【秦念: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你們二人在舉世反秦之時,勸諫胡亥“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結果和李斯一起被胡亥下獄。言“將相不辱”之後,皆自殺。朕甚敬之。】
“臣愧不敢當!”
馮劫、馮去疾二人連忙向天幕行禮。
他們清楚自己是會因“將相不辱”而自儘之人,也相信以胡亥之昏聵,做得出將他們下獄之事。
胡亥欲建阿房宮,亦是今日方定。
………
“胡亥,廢為庶人,幽禁宮中,成年後徙邊。”
嬴政早已對胡亥失望透頂。
但胡亥終究是他的子嗣,年僅十歲,尚幼。
【秦念:馮去疾死後,趙高當了丞相。他獻鹿給胡亥,說這是馬。胡亥說他指鹿為馬之後,趙高問群臣這是馬還是鹿。凡是答鹿者,皆死。】
文武百官震恐。
凡是忠於大秦的人,都知道自己必會死在這次“指鹿為馬”。
將相自殺、左丞相李斯被腰斬、忠於大秦的群臣被誅殺——
想到胡亥對趙高的信任,甚至在其讒言下殘害手足,誅殺蒙恬蒙毅等重臣,待趙高權傾朝野之後,胡亥做得出這種事!
此刻他們終於開始相信若是沒有天幕,大秦會亡於兩年之後。
【嬴政:車裂趙高,夷三族!】
“唯!”
馮去疾馮劫奉詔。
趙高雖死,但死後亦可車裂。
【秦念:劉邦率領起義軍佔領武關之後,趙高怕胡亥怪罪,就殺胡亥,立子嬰為秦王。子嬰引趙高入齋宮將他刺殺,為秦王四十六日後,劉邦已到霸上,子嬰投降。】
【劉邦:朕入鹹陽後秋毫無犯,可惜朕當時的兵力不及六國貴族,未能攔住他們入關屠鹹陽。楚國舊貴族項羽坑殺二十餘萬秦降卒,所過之處無不殘虐,動輒屠城,天下人都怨恨他。】
劉邦清楚這是為劉季獲取民心的好時機。
果然,他這段話說出來之後,劉季的民心就從下遊飛速上升,已至中遊。
甚至自己的民心也上升數名。
………
劉季時期。
大秦百姓怨恨秦之暴政,但更恐懼於六國舊貴族“所過之處無不殘虐,動輒屠城”。
他們不是文武百官,不會懷疑天幕的真假。
此時鹹陽的滿朝文武正在商議,是否接受天幕之上先帝的詔令。
“若天幕為假,將軍豈不是行弑君之舉?”
馮劫瞥了此人一眼,沒有多言。
最不願接受天幕之言的是六國舊貴族。
“這必是妖物!”
他們清楚此時秦人皆欲反秦,是因為秦朝無道、民心儘失。
劉邦此言,卻是讓他們這些六國舊貴族同樣失去民心!
此時的張良眉頭緊鎖。
他知道哪怕天幕為假,為“劉季”刻意為之。
在這天幕橫空之下,一旦秦朝當真迎立劉季為帝,六國貴族也難以得到百姓的依附。
【秦念:馮劫,你即刻挑選兩支精兵,一入沛縣迎劉季入鹹陽,二往淮陰迎韓信。】
“……唯!”
滿朝文武其實還沒有商議出結果。
但看到後世秦皇的詔令,馮劫等候片刻還是領命。
先帝不語,就是預設。
馮去疾歎了口氣,已經作出決定。
將軍馮劫是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左丞相李斯是得後世秦皇之令才得以保全性命。
太尉之職空懸,三公中的三人,已有兩人奉詔,馮去疾也無意引發內亂。
“先迎……入鹹陽,再談其他。”
馮去疾不知該如何稱呼劉季,隻得囫圇略過。
【嬴政:馮劫,將高的後人送入民間。】
嬴政清楚劉邦殺韓信,是因為韓信是漢朝的極大威脅。
而高的後人,應能得其善待。
但嬴政不敢賭。
與其寄望於劉邦及其後人的善待,不如讓高的後人如原本的曆史那般匿於民間。
………
“唯!”
此為先帝的托付,馮劫立即出宮,親自執行此令。
他不會將先帝後人藏匿某地,而是決定擇忠於先帝的秦人世代相護。
馮劫知道此事必須要快。
他要確保在劉季入鹹陽之時,就連自己也不知道先帝後人的下落。
………
陛下居然答應了。
鹹陽令劉邦驚歎於陛下的魄力。
天幕降世,自己與一乾漢臣成了秦臣,將不會再有漢朝。
如今胡亥一朝,卻是秦臣為漢臣。
這倒是公平。
【嬴政:劉季,你不得追查他們的下落。】
【劉季:吾必不會追查此事,也必會善待其餘秦之宗室!】
劉季連忙答應。
馮劫因忠於大秦而冒死勸諫胡亥,又因“將相不辱”而自儘身亡。
如此忠烈之人,劉季清楚就算他想追查,馮劫也絕不會聽從。
假如馮劫因忠秦而自儘,所有舊秦臣秦將秦人都將怨恨他。
劉季自是不會做這麼虧本的買賣。
何況被後世秦皇篤定無法救世的秦朝宗室,威脅也遠低於六國舊貴族。
——等到劉季看到秦念並非亡漢,而是於數千年後在華夏危難之際複秦,他就更不會為難她的先祖。
【秦念:劉季,祖龍將大秦社稷交付於你。朕有一個要求,你肯不肯應?】
讓劉季改姓嬴,這個要求肯定不行。
秦念清楚以劉季的性格,絕對會第一時間答應改姓。
但祖龍不會承認有劉邦這麼個兒子,也不會相信劉季掌權之後,不會再把姓氏改回去。
最重要的是“嬴季”會繼承天下百姓對秦君的怨恨。
保留劉姓,改朝換代,反倒可平民怨,有助於劉季改革各項製度。
儘快完成改革,劉季才能抽出手去對付匈奴,這於華夏有利。
相比一朝一姓的得失,秦念更在乎華夏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