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50章
她們或許不明白授田製對自己的地位有多大的影響,
但她們人生中親曆的種種不公與苦難真實存在。
當秦念指出她們遭受的一切與這條法令有關時,她們當然就會怨恨製定或執行法令的帝王。
——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七年製定這一律令。
這種怨恨或許不會太深,她們大多已經接受了低男子一等的現實,
但女子是一半的人口。
………
武曌麵露疑色。
她不由得再度懷疑起秦唸的性彆。
可當想到秦念所言的重整山河,這種懷疑就隻能轉變為思索秦念時期的政策。
秦念既認可女子乾政,又認為女子應當獲得授田。這樣的帝王,會以怎樣的方式治下?
【李世民:取消常規對女子的授田,是因為土地有限,且此舉有利於促進婚姻增加人口。】
李世民雖然在乎民心,但即便麵臨民心的下降,他也不會為民心所迫。均田製施行至今已有六年,不再對女子授田,
於國有利無弊。
【秦念:土地有限就取消授田以增加人口?可人口增加會導致土地有限的問題變得更加嚴峻。】
唐朝不給女子授田,
也不用交田賦,
看似對女子的德政。實則自古以來女子都需要勞作,被剝奪授田後,她耕作的就不是自己的田而是父、夫、子的田,交的粟賦是以父夫子的名義上交,
其勞動成果不再被承認。
至於唐初時人少地多,
李世民為什麼會說土地有限,
是因為《冊府元龜》記載:“幸靈口,村落逼側,問其受田,丁三十畝,遂夜分而寢。憂其不給,
詔雍州錄尤少田者,
並給複,
移之於寬鄉”,也就是男丁本該有八十畝卻隻分得三十畝——土地幾年不種就會荒蕪,且存在狹鄉(地少人多)和寬鄉(地多人少)的問題。
這是貞觀十八年,可見土地有限的問題在王朝初期就有,所以秦念沒有否定“土地有限”的說法,換另一角度進行反駁。
【李世民:……】
李世民愣住。
麵對這個問題,李世民一時間竟是不知道該如何作答。
增加人口,曆朝曆代都屬於善政。
可人口的增加,確實會導致土地有限。
這……
【秦念:養不起這麼多人口,不去開疆拓土增加可授田的麵積,不去阻止權貴豪強兼並土地,也不想著控製人口的增加,反而剝奪一半子民的授田資格——你大唐亡得不冤啊。】
李世民肅容。
大唐因此而亡?
然而他追問大唐滅亡的原因,卻為天幕所阻。
那屬於後世的史實。
但李世民已經知道該如何規避限製。
【李世民:為女子授田,就能避免亡國之危?】
【秦念:彆做夢。根源不在於給誰授田,而是你朝的治國理念出了問題。】
【李世民:此言何解?】
【秦念:你曾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秦念:可土地不足時,不去解決問題的根源反而先去剝奪對女子的授田;等到土地也不足以給男子授田了,是不是也要剝奪對男子的授田?那你猜沒有土地的農民會做些什麼?】
【李世民:!!!】
李世民隻覺毛骨悚然。
他當然知道會發生什麼。
此刻他才明白,“亡得不冤”一說是從何而來。
農民沒有土地,就是覆舟之時!
【秦念: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儘公卿骨——這是唐末詩人所作之詩,也是你李唐的皇室與權貴應得的下場。】
這又關係到史實,秦念又去敲了甲方,確定不違規才發出來。
可惜了,九個皇帝輪一遍,輪不到唐僖宗時期的黃巢起義。
【朱元璋:……饑民求生耳。】
朱元璋是自言自語,此言卻現於天際。
這話也是他想對唐太宗所言。
他將唐太宗視作明君典範,認為大唐亡於宗室孱弱,故而決定分封諸王。
可當秦念將唐亡指向黃巢起義,並認定唐亡於治國理念出了問題、錯在剝奪對子民的授田時,朱元璋發現這話居然更有道理。
他為何要反元?
因為活不下去。
黃巢為何能率眾起義?
也是因為百姓活不下去。
權貴兼並土地與人口增加,致使授田畝數連年減少,流民連年增加,均田製名存實亡。
唐玄宗不得不以募兵製代替府兵製,釀成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土地兼並越發嚴重,百姓無立錐之地,就有了黃巢起義。
大唐也因此亡國。
朱元璋此刻隻覺心悸——
大唐竟是亡於唐高祖之製,那大明會是亡於何製?
【李世民:饑民……原來如此,原是如此……】
民不能活,故而燒儘皇室內庫、踏儘公卿之骨!
李世民大慟。
不是為李唐皇室而悲,而是悲於無數饑民!
土地不足,就剝奪對子民的授田,這是始於太上皇,但他李世民沿用此製,還在秦念勸阻時認為此舉有利無弊——
果真是他的治國理念錯了!
【李世民:朕將逐步取消對女子授田的限製。】
之所以是逐步,是因為此政施行六年,已無過多餘田可予以女戶。
李世民看向秦念給出的三個方法:
開疆拓土增加可授田的麵積,然漠北之地並不適宜耕種,以後必然要征伐的西域同樣不適合。
控製人口的增加,這一條李世民不願考慮。
沒有人口,以租庸調獲取的賦稅就會減少,而對外擴張需要更多的人口與賦稅。
那就隻剩下阻止權貴豪強兼並土地。
比如強製移居。
李世民以前不這麼做,是信了儒家之說,認為強遷世家豪富非仁君之舉。
如今看來,仁君的結果隻會是民饑國亡!
【李治:朕亦隨阿耶之製。】
李治原本還在猶豫。
他雖製定《唐律疏議》,阻止口分田的買賣。
但他製定此律,就是因為權貴豪富兼並土地的情況已經相當嚴重。
甚至授男子的田已經達不到原本的畝數。
再授女子田,恐怕情況會更加嚴重。
“陛下,先帝、萬民都在等你的答複。”武照輕聲提醒。
李治隻得儘快作出決定。
既然土地兼並是亡國之因,那他就不該再容忍權貴豪富這般施為。
【秦念:你爹比你長壽得多,風疾發作得晚,那是因為有你替他負重前行。】
【李世民:……?】
李世民正思索國事,秦念突然將話題拉回風疾,竟是讓他有些茫然。
啊?
【秦念:所以你的當務之急,就是儘快將李治培養起來,讓他替你負重前行。】
【李治:……】
李治的無言以對,是因為他的風疾六年前就發作了,那時他才三十三歲。
阿耶是貞觀二十年開始發作。
那時阿耶四十八歲、自己十九歲……
他的病情比阿耶更為嚴重,現在秦念卻是在勸阿耶讓他儘快替父“負重前行”?
但為父分憂本就是人子之責,李治也不願出言推脫。
【李世民:……雉奴現在才三歲。】
看著哭得眼睛紅紅的雉奴,李世民當然不忍。
他怎麼忍心讓雉奴背負他的責任?
風疾為遺傳,若是他早早讓雉奴治政,雉奴亦風疾提前發作,當如何是好?
………
不知為何,看到“雉奴才三歲”這句話,武照竟有點想笑。
她強忍笑意。
不好在大庭廣眾之下,讓陛下難堪。
【秦念:那就等他再長大一點,就早點帶去旁觀上朝以提前熟悉政務。有太子分擔國政,你的風疾應該不會在貞觀二十年左右發作。】
武曌覺得秦念似乎意有所指。
顯慶五年,高宗因風眩頭重,目不能視,故而讓她決斷政事。
【李世民:這……還是不妥。】
【秦念:你也就現在覺得不妥。曆史上你就是讓十六歲的李治旁觀上朝。等李治十七歲就讓他留守定州,自己跑去討伐高句麗,留下李治整天啼哭,哭著把政務辦妥了。】
【李世民:……】
【李治:朕隻是在阿耶出兵之前,央求阿耶飛驛遞信。】
【秦念:人還沒走你就“悲啼累日”,朕不信你寫信的時候沒有偷偷哭。】
【李治:……】
劉徹眉頭緊皺。
這唐朝的皇帝至於如此父子情深?
這李世民就不怕李治謀反?
他自己就是殺兄囚父上位,前太子李承乾也預謀造反,怎麼還敢親征並讓太子治政?
這整日啼哭的李治更是毫無威儀,偏偏排名卻那麼高。
………
李世民又紅了眼眶。
雉奴原來這麼依戀他。
他對雉奴的照顧還是太少了,三子中就以雉奴與他相處得最少。
看到陛下望向雉奴的目光,長孫皇後暗自歎氣。
慣子如殺子,她還是得多勸勸陛下。
【秦念:此外風疾需要禁酒、禁重鹽、禁醃製食物、禁熬夜。】
【秦念:早睡早起,每日鍛煉,中午午睡一個時辰,每日辦公不要超過四個時辰,少操心。】
【李世民:……謝秦皇指教。】
看著那一串的“禁”,李世民現在知道李泰的心情了。
尤其是禁酒……
唉。
秦念於天幕道出此事,恐怕以後文臣武將就會阻止他飲酒。
更彆說愛他的至親。
【秦念:突然想起一件事。史書記載你娶了你弟李元吉的王妃,在長孫皇後死後很寵愛這個弟媳,還打算立她為後?】
【劉徹:哦?】
【劉邦:嘶……】
長孫皇後麵色劇變。
什麼?!
然而李世民的臉色比她還要難看。
【李世民:絕無此事!!!】
【秦念:你還年輕,說了不算。李治?】
【李治:絕無此事!這是誰編造的偽史?朕要誅其滿門!】
武照連忙安撫陛下。
本就有風疾,動怒實在傷身!
………
秦念不意外李治的扮演者會否認此事。
很簡單,李世民和李治都是愛屋及烏、愛一個女人就會偏愛她的孩子的典型代表。
《舊唐書》僅記載“楊氏生曹王明”,也就是說李世民的妃嬪楊氏生曹王李明。
宋朝卻在《新唐書》寫“巢剌王妃生曹王明”。
這個巢剌王就是指的李元吉,於是就有了李世民娶弟媳的謠言。
可李世民要是真愛所謂的楊氏,還想立她為後,又怎麼會將她所生的第十四子李明過繼給李元吉?
此外,現代考古發現了李元吉庶女歸仁縣主的墓誌銘“楊妃以亡姚之重,撫幼中闈;某姬以生我之親,從縈內合”。
意思是楊妃以嫡母的身份在宮廷內院撫養年幼的她,她的生母也隨同居住於內宮。
李世民總不可能既娶弟媳,還讓李元吉的姬妾庶女與弟媳一起居住。
這顯然是宋朝將李元吉的正妃楊氏與李世民的妃嬪楊氏混為一談。
秦念沒有說出“楊氏”與“李明”之名。
雖然這隻是個扮演群,但代入感太強。
她不希望李世民的劇本裡,楊氏與其子遭受無妄之災。
【秦念:當然是某朝的儒生啊,抹黑唐朝的皇帝都成他們的日常了。】
【秦念:趙匡胤。】
【趙匡胤:朕未曾命人編修唐史!!】
趙匡胤此刻甚至得感激天幕沒有限製他這句話,不然真就是有冤無處訴。
【秦念:你隻能確定自己沒乾這事。】
【趙匡胤:朕就此昭告天下,我朝不得偽造篡改前朝之史!】
李世民猜測趙匡胤就是覆滅唐朝的皇帝。
否則不會如此篡史以貶抑前朝。
趙匡胤“隻能確定自己沒乾這事”,則他大概率如漢高祖一般,為開國之君。
漢朝前期的史書對始皇帝的評價亦是功過並論,但到漢武帝……
漢武帝,抑黜百家,尊崇儒術。
【李世民:儒家就如此好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