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51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51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唐朝之後的各朝儒生皆覺惶恐,
尤其是大明兩朝的儒生。

他們是真信了宋朝編纂的史書,以為唐太宗真的娶了弟媳,並認為這是唐太宗的汙點。

如今卻是唐高宗否認此事,
而唐太宗怒於儒家改史!

堯舜禹之史為謬誤,還可以說是儒家為周史所欺騙。

《新唐書》《資治通鑒》編造唐太宗的偽史,卻是唐高宗親口否認。

他們無法再自欺欺人。

【秦念:這可是儒家用來愚弄君王的絕佳手段,編造偽史來佐證自己的主張,蒙騙不夠聰慧的君王那可是綽綽有餘。】

如果隻是誤將兩個楊氏混為一談,秦念還不會如此揣測儒家。

問題是《新唐書》的記載還有: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寵之,欲立為後。魏征諫曰:‘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乃止。”

——給李世民編造欲立弟媳為後的謠言,
還給魏征加戲份,
這就絕對是惡意為之。

【秦念:“聰慧”的君王,
會覺得儒家改的是前朝的史,抹黑前朝對本朝有利,對此視而不見。】

【秦念:卻不知總會有自己的後代信了儒家的鬼話,蠢到“垂拱而治”,
加速亡國程序,
屆時自有下一個王朝的儒家來抹黑本朝。】

劉徹覺得秦念在罵自己。

“朕聽聞,
儒生皆認為始皇帝刻薄寡恩?”

朝堂內的儒家官員儘皆失色。

“始皇帝沒有辜負任何一位功臣,朕卻沒有做到。既然始皇帝是刻薄寡恩,那在你們眼中,朕又是什麼君王?”

“是朕小看你們了啊,儒家。”

愚弄君王,
好一個愚弄君王!

【朱元璋:儒家如何蒙騙君王?】

朱元璋原本堅定地認為唯有以儒治國,
國祚方能長久。

可三次天幕以來,
儒家的麵目越發可憎。

他認為自己的”文采“纔是十帝之中最低的,既然不懂,為了不被儒生所愚弄,他就得問。

秦念此人雖瘋,但向來有問必答。

民心榜之首,萬民所向之君。

想必秦念亦是心向萬民,甚至向非其治下之民,才會如此積極出言。

——朱元璋並不知道這是時薪500帶來的工作積極性。

【秦念:前朝亡了,為什麼會亡?那都是因為沒有遵守儒家的道理,隻要遵從儒家的道理,國家就會變好,就能恢複聖王之治。】

武照與李治皆驚,他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貶斥儒家。

他們都是以儒治國之人,但看到儒家編造偽史辱及太宗之時,他們對儒家就已生不喜。

如今再看秦念之言,除了震驚,還感到背脊發涼。

【秦念:在史書中隱去對儒家不利的部分,留下有利的部分——這是劉徹之前的儒家,沿襲孔子的春秋筆法。這時候還有百家盯著他們,不敢直接改史。】

【秦念:隨著百家皆廢,儒家再無製衡。除了春秋筆法,他們更進一步開始偽造篡改史實,來佐證“不尊儒就會亡國”的可笑主張。】

【劉徹:……嗬,儒家。】

對於秦念所言,劉徹深有體會。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在想方設**證國家興亡取決於君王是否無道。

天人感應,祥瑞災異。

【秦念:諸位都是排名不低的皇帝,不如猜猜漢武尊儒之後,以儒治國的國家究竟是因何而亡國?】

嬴政沒見過以儒治國是怎樣治國。

他能參考的隻有周朝。

但周亡於分封製,後世延秦政,即便分封也在削諸侯王。

那就隻能看後世皇帝如何答複。

【朱元璋:土地兼並,農民無地。】

朱元璋是對此感受最為深刻之人。

先前秦念亦以授田警示唐太宗,顯然這就是原因。

【秦念:誰在兼並土地?】

【朱棣:宗室、權貴、豪強。】

李世民發現朱棣的回答裡沒有世家。

世家……

“天街踏儘公卿骨”。

此刻再回想這句詩,李世民隻覺寒意徹骨。

儘。

【秦念:你們為什麼管不住這些人兼並土地?】

天幕寂然。

此次就連朱元璋朱棣也無法依照前朝之史作答。

事實上他們二人早就知道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也在想儘辦法阻止土地兼並。

但秦念此問,分明是告訴他們——

大明亦未能管住土地兼並,故而亡國。

【秦念:因為“宗室、權貴、豪強、世家”實質上是一個個小型諸侯國。儒家崇周,周的分封你們知道不能再用。】

【秦念:但儒家將小型諸侯國內部的傳承以“親親相隱”進行粉飾,你們就都瞎了,看不見他們的危害。坐視無數小諸侯對百姓抽骨吸髓、壯大自身,最終反噬王朝。】

又見到了“世家”一詞,李世民知道這個“世家”隻是針對尚有世家的王朝。

比如大唐。

親親相隱,小諸侯……

是啊,兼並的土地,分明就是這些人的“封國”。

若不及時拔除這些禍根,禍根壯大之後,後世被儒家愚弄、或已無力與各“諸侯”抗爭的君王就會被迫垂拱而治。

正如周天子無法轄製“五霸七雄”那般。

最終亡國。

【李世民:朕隻願儘快出現你的話題。】

這樣就能知道秦念要如何處置這些禍根,如何恢複百家,如何以法治國。

李世民不得不承認,他學儒家經典長大,亦被儒家所愚。

他已跳不出儒家的桎梏。

每次秦念說出石破天驚之語,他最初都會覺得極為荒謬。

待到秦念道出緣由,他才會知道又疏忽了哪些事項。

【秦念:那就繼續說後世儒家怎麼黑你。】

秦念以為李世民在提醒她跑題,於是拉回話題。

【李世民:還有?】

【趙匡胤:……】

趙匡胤也很絕望。

究竟是哪個愚蠢的後代,在坐視儒家篡改唐太宗的史實,再以篡改後的史實愚弄大宋的皇帝?

再想到後世之朝的儒家也會編造大宋的偽史,趙匡胤更加沉默。

【秦念:這是給你辟謠的機會,你要是不想聽,朕就不說了。】

【李世民:請直言!】

一想到後世之人多以為自己娶弟媳,還欲封其為後,李世民就氣得直咬牙。

對儒家的好感已然降到穀底。

【秦念:唐朝皇室比不上五姓七望這七個頂級儒學世家,你爹自稱隴西李氏想要攀附名門,被這些世家嫌棄,認為你們血統可疑。】

【李世民:????】

李世民都要被氣笑了。

李淵更是氣得怒罵:“吾家族譜就是隴西李氏!誰敢言這是攀附?”

【劉徹:皇室攀附名門?】

漢朝為秦念所譏時,劉徹很不高興,早就在期待其他朝代被秦念嘲諷。

可真當秦念說出唐朝的“偽史”時,劉徹隻感覺到荒謬。

儒家改史是這麼改的?

………

然而五姓七望這邊,李世民時期的各士族冷汗涔涔,李治時期的望族也是恐慌至極——

後世的儒生瘋了嗎?

居然敢編這種話?!

他們是不太願意和皇室、重臣聯姻,與皇室聯姻的清河崔氏女、太原王氏女都不是大房嫡係。

但這絕不是他們輕視皇室!

他們隻是自詡清流。

既是清流,當然不能背上攀附皇權、外戚上位的汙名。

皇室不追究他們,也是因為他們隻有清流之名,最多借姻親斂財。

正是他們對皇權無法構成威脅,大唐又以儒治國,皇帝才會對早就衰落的他們網開一麵!

五姓七望不過是些文臣世家,如何敢輕視掌控天下軍政的李唐皇室?

【李世民:又是某朝編造的偽史?】

【趙匡胤:……】

【秦念:不全是,像自稱隴西李氏卻被五姓七望質疑血統這一點,就是你朝史官寫的野史。】

“誰?!”

這句話被天幕所阻,李世民就知道此人不是自己一朝的史官。

史官寫的野史?

好在即便李世民的問話為天幕所阻,秦念依舊避開規則限製進行瞭解釋。

【秦念:野史記載,薛震,出身河東薛氏,親口說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

【李治:薛元超?】

薛元超,本名薛震,字元超,曾任太子舍人——也就是李治的舍人。

秦念都精確到出身河東薛氏,李治當然知道這指的就是汾陰縣侯。

武照不喜此人。

雖然她與薛元超原本無冤無仇。

兩年前上官儀為陛下起草廢後詔書,被她用謀反罪處死。

薛元超與上官儀有故交,受到牽連被流放嶲州。

因此現在是有仇有怨。

她若是知道薛元超被赦免後會支援她掌權,就不會不喜了。

【秦念:是他。】

【李治:阿耶,他是薛收之子。】

李世民時期。

薛母看著七歲的兒子不知所措。

她的丈夫五年前就因病去世。

如今在五姓七望被後世誣為輕視皇室之時,兒子的名字為天幕提及,必然不是什麼好事。

【李世民:這三恨倒是此時常情。】

李世民再怎麼不喜五姓七望已然衰落,卻偏偏還要自視甚高,以門第之差向寒士隨要聘禮,也不得不承認:

有著數百年積累,這些世家就是有著很高的聲望。

以至於新官之輩、豐財之家都想用巨額聘禮與之結為婚姻。

薛收之子以未能娶五姓女為恨,倒也不奇怪。

【李治:……】

李治沉默,是因為他已經想到秦念為何在談及後世質疑李唐皇室血脈時,突然提及薛元超被人偽造“三恨”之說。

“不得娶五姓女”這一點,其心當誅。

【李世民:?】

【秦念:但他尚的是你李唐皇室的縣主。】

【李世民:……這是野史還是事實?】

李世民終於明白秦念繞這一圈是想說什麼了。

尚縣主,卻以未娶五姓女為恨,這不就是認為李唐皇室非隴西李氏之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