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53章
【李世民:朕竟不知佛門高僧竟是這般喜好妄語。】
法琳極為慌亂。
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
他可以咬定曾於古籍見過這些記載,
但古籍已遺失。
史籍遺失者眾多,司馬遷的《史記》亦有部分未能留存至今,這後世秦皇亦無法確定他所言為假!
【秦念:其實以上這些造謠還能詭辯為見過來曆不明的古籍,
可法琳造謠“老氏之師號釋迦文”,卻不知釋迦文比李耳還小六歲,兩地相隔近萬裡,他怎麼當李耳的老師?】
【武曌:朕見佛教典籍,言釋迦文年長於李耳。】
【秦念:假。天竺史料記載釋迦文比李耳晚出生六年,華夏的僧人不會比天竺人更瞭解天竺的釋迦文。】
法琳知道,偽言之事再無詭辯的餘地。
【武曌:秦皇博聞強識。】
武曌不得不驚歎。
三次話題,秦念幾乎是無所不曉。
竟連天竺釋迦文,他都能確定其生年。
【秦念:更可笑的是法琳這句“竊以拓拔元魏,
北代神君達闍達係陰山,
貴種經雲。以金易??石。以絹易縷褐。如舍寶女與婢交通”。】
【秦念:在他看來源於華夏血統的李唐皇室,
跟源於陰山貴族的拓拔元魏比起來,就有如黃銅比黃金、粗布比絲綢、婢女比貴女。視夷狄血脈為高貴,華夏血脈為卑賤,這位佛教高僧可真是“高僧”啊。】
法琳冷汗涔涔。
這一刻,
他知道自己必遭大禍。
這段話已經不是李唐皇室究竟是否為隴西李氏的問題。
後世秦皇指出的,
是他為了佛道之爭而貶夏擡夷!
【李世民:為佛道之爭,
不惜辱及華夏。佛門高僧,令朕極為失望。】
有族譜為證,李世民當然確定自己先祖是李廣。
他知道法琳的本意,是通過貶低李耳擡高拓拔元魏,以求李唐皇室放棄“老子後裔”,
不再以道為尊,
並無他意。
李世民的母係先祖並非漢人,
他更讚同華夷一家。
故而若是他看到這段話,隻會追究法琳詆毀皇室血統之過。
可當秦念在天幕之上直指法琳此言是賤華夏貴夷狄,李世民就必須追究到底。
華夷一家,也不能是賤華夏貴夷狄!
【秦念:再提醒你一句,大唐由盛轉衰的原因之一,是寺觀猖獗。】
【李世民:寺觀猖獗?】
【秦念:寺觀免賦稅徭役,就會有更多的賦稅徭役壓在平民身上,致使更多平民遁入寺觀依附於佛道。如此惡性迴圈之下,其兼並土地的效率甚至高於權貴豪富。】
《舊唐書》記載,唐武宗滅佛時,“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
然唐宣宗即位後,立即推翻了唐武宗的滅佛政策。
………
在看秦念譏諷法琳造謠時,唐朝的道觀原本還幸災樂禍。
此刻他們卻發現,秦念竟是將寺觀一並否絕!
【李世民:我朝此後不再崇道信佛,寺觀皆不可免賦稅徭役!】
【李治:謹唯。】
李治雖然並用佛道,但他對二者都沒有到非信不可的地步。
大唐因寺觀而衰,那佛道兩家就先一起衰。
唐之兩朝的各寺觀皆默然。
他們甚至不能上書勸陛下改變旨意,這是陛下麵向天下甚至後世的承諾。
其緣由更是因為寺觀兼並土地禍及社稷!
………
宋明兩朝皆汲取了唐朝寺觀之患的教訓,都有限製寺觀的政策。
趙匡胤看著李世民直接否掉寺觀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若有所思。
大宋僅對寺院賜田免稅,徭役轉為代役錢征收。
這賜田的免稅,是否也要廢除?
【劉徹:血統因崇信佛道而變成可疑,更是被謠傳攀附世家,你李唐皇室真是讓朕大開眼界。】
【李世民:……】
這一點,李世民完全無法辯駁。
此事因儒佛而起,偏偏就是他以儒治國,又是他廢止阿耶頒布的《沙汰僧道詔》。
見李唐皇室血統之疑得到澄清,李淵怒意消散,轉而竟是生出喜悅。
他雖以世民為榮,但當爹的聲譽榜民心榜排名皆遠低於兒子,他不得不自我懷疑。
如今見到一項政策,竟是世民錯了,而他是對的。
既然有喜,李淵拿起酒杯準備飲酒為樂。
“阿耶,需禁酒!”
“……”
想到風疾發作時的頭疼欲裂,李淵隻得在李世民的勸說下,不情不願地放下酒杯。
【秦念:信巫蠱的嘲笑信佛道的,擱這五十步笑百步?】
【劉徹:……】
【李世民:……】
【秦念:接下來請欣賞高句麗大將射瞎唐太宗一隻眼的謠言。】
【李世民:??】
【李治:一派胡言!趙匡胤!你朝究竟怎麼回事!】
【趙匡胤:……】
李治比他阿耶還要激動!
因為李世民還沒有征討高句麗,看到這個謠言隻覺莫名其妙。
而李治清楚阿耶雖未攻滅其國,但取得了極高的戰果。
五年前他命諸將攻打高句麗,如今已挾大勝之勢。
今歲泰山封禪,高句麗遣太子福男來侍祠,正是有臣服之意。
但李治沒打算就此放過高句麗。
隻是他得知高句麗高層內鬥嚴重,命其太子福男入唐,有利於加劇內鬥。
如今卻見這等謠言!
李治如何能忍?
【秦念:這倒是不能怪老趙,這謠言是某個小國編出來增強“自信心”的故事。】
老趙?
趙匡胤沉默半晌。
……總比劉小豬好。
【秦念:所以朕勸你一句: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陛下,秦皇此言,應是說高句麗滅亡之後又複國了,並編造謠言中傷太宗皇帝。”
武照沒有壓低聲音。
福男不通唐言,也看不見天幕。
就算他聽得懂,大唐也不會再放他回去。
李治冷笑。
【李治:朕知道了。】
【李世民:怎麼回事?】
【秦念:貞觀十八年,你親征高句麗,攻克十座城,因糧食將儘班師回朝。雖未能亡其國,但從戰損比來看,無疑是大勝。】
【秦念:但李治未能除其根,很多很多年以後異族小國編造你被射瞎一隻眼的謠言。再傳回華夏,有些人就誤以為你是戰敗而還。】
關於這個謠言的產生,秦念是真覺得可笑。
克數城後,唐軍打到安市城下,高句麗彆將高延壽引十五萬來援安市。
“李??率兵奮擊,上自高峰引軍臨之,高麗大潰,殺獲不可勝紀,延壽等以其眾降。”
攻打安市城三月不克才班師,最多也就是未能達成滅國成就,但說是大勝也不為過。
這怎麼看都不可能是戰敗。
明朝萬曆年間,熊大木寫了一本小說《唐書誌傳通俗演義》,虛構安市城主的名字為梁萬春,小說中描述梁萬春如何抵禦唐軍進攻。
此時沒有射眼情節。
傳到朝鮮,十七世紀的朝鮮隨筆集《月汀漫筆》,沿用了這個故事。
十八世紀的朝鮮小說中有詩句“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虯髯落眸子“,梁萬春變成了楊萬春,出現了射眼的編造。
再往後,小說被記錄為偽史,偽史在某國流傳開來。
而在現代,某國教育部竟然在教科書中將公元前2333年作為該國曆史,也就是所謂的檀君紀元,公然將偽史包裝為正史。
雖然很快就在該國學術界的抗議下刪除這部分內容,但足以說明該國偽史已經不隻是影響民間。
拿小說情節當正史,倒不是該國獨一份,西方史也是這麼做的。
【李世民:唐史沒記載此次戰況?】
李世民看出自己雖未能亡高句麗,但秦念說雉奴“未能除其根”,分明是指雉奴承他遺誌,覆滅該國。
既然如此,這種謠言又怎麼會為華夏百姓所采信?
【秦念:記了。但儒家老是改史——若儘信史書,你娶弟媳不也是正史記載的“史實”嗎?】
秦念是故意誇大儒家降低了正史的可信度,好讓劇本裡的各朝史官們慎重修史。
群裡都是精通曆史的人,秦念也不怕誤導人。
如果群聊內容發布到外界——
那她一定會叮囑甲方,必須標注這段話隻是在誇大儒家改史的後患。
【李世民:嗬!】
李世民現在是真被氣笑了。
每次他以為對儒家已經足夠失望的時候,儒家卻還能給他創造新驚喜。
………
儒家出身的史官麵色蒼白。
有的史實,是君王乾涉下不得不改。
但更多的史實,是他們按照儒家思想進行刪改演繹,並且不覺得這麼做有錯。
史以載道,不符合儒家思想的部分,刪改有何不可?
這是為了引導後世的君王成為仁德之君!
然而再多的狡辯,都比不過這一句“正史的可信度降低”。
儒家編纂的史書,降低了正史的可信度。
沒有比這更大的罪過!
【劉徹:朕都要開始憐憫你了。】
禦駕親征,大勝而歸。
最後被傳成戰敗,還是被射瞎一隻眼這種屈辱的戰敗。
因為儒家改史,以至於正史難以為其正名。
劉徹搖搖頭。
果然不能放任史官改史,遺禍無窮。
這斬草除根之說,倒是大善。
【秦念:你也彆樂,該國偽史中,你劉徹曾向人家稱臣。】
【劉徹:???】
【秦念:高句麗所在的地方,在你那叫做衛氏朝鮮。】
高句麗是包含在衛氏朝鮮的疆域內,兩者都和某國沒關係,嘉慶時期的朝鮮王朝和高句麗有顯著的重疊,且朝鮮王朝的疆域包含現代的某國——但高句麗和某國毫無關係,純屬某國給自己臉上貼金。
隻是明朝之後的事秦念可以隨便編,也不用擔心會誤導群裡通曉曆史的人,為了讓各朝對外不再用懷柔政策,秦念將黑鍋扣在了高句麗頭上。
【劉徹:……】
劉徹再度狠狠掃視朝中的儒生一圈。
都是儒家改史帶來的禍患!
【秦念: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啊。】
【劉徹:你是要朕屠滅其國?】
劉徹現在就是這麼想的!
好好好,小小一個朝鮮,到了後世居然敢編造是他稱臣?
都被滅國設郡了,還敢編這種偽史。
斬草除根,那就隻能是屠滅其國!
隻是這麼做必然引發朝鮮的拚死抵抗,劉徹想要攻打的地方太多,不想將國力耗在這種小國。
那就問問秦念有何見解。
【秦念: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劉徹:?】
【秦念:不必屠滅其國之民。將其民大量遷徙,再毀其宗廟、絕其祭祀、滅其言、改其文,足矣。】
【劉徹:采!】
【李治:彩!】
【李世民:……確為始皇之後。】
李世民之歎,當然是因為秦念之言,分明就是延續始皇帝的“書同文”“焚書坑儒”。
【嬴政:?】
嬴政此時才剛完成天下一統不久,不明白李世民為何有此言。
【秦念:在滅其言改其文方麵,儒家的有教無類倒是絕佳的方式。讓儒生去同化蠻夷,纔不負他們給人洗腦的本事。】
秦念沒接李世民的“始皇之後”。
焚書坑儒與大一統顯然都屬於始皇帝時期的史實,還不能說。
【李治:謝秦皇之言。】
李治現在知道該怎麼安置五姓七望的數萬族人及仆從。
他絕不允許中傷阿耶的謠言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