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55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55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李世民:……】

遭到窮兵黷武的漢武帝的嘲諷,
李世民竟然無言以對。

李世民也終於知道他的羈縻府州之政問題出在哪裡。

他就不該為了安撫異族,並吸引更多異族的依附,就將軍政事務交還異族。

【秦念:你拿“異族首領世襲治理軍政”這點嘲諷二鳳,
那真是一點都沒嘲錯。最高首領為異族,加上允許當地“因俗而治”,唐朝的羈縻政策對異族的同化程度基本為零。】

在秦念看來,按唐朝這個治理方式,能夠同化當地的異族纔是見鬼了。

說好聽點叫以夷製夷,說難聽點叫就換來一個名義上的內轄。

打下來了,但同化進度約等於無,丟失後約等於前功儘棄。

之所以是“約等於”,那是因為還有“自古以來”這個作用。

漢武帝的五屬國政策,
雖說同化程度也有限,
但至少完成了對部分匈奴人的漢化。

五屬國為西漢維持邊境穩定一百三十年,
是漢朝麵對匈奴侵襲的重要屏障,直到王莽篡漢後政策失當,才引發屬國集體反叛。

這也使得漢武帝的羈縻政策成為後世羈縻政策的範本——

可惜學歪了。

唐朝對突厥的羈縻政策,同化程度基本沒有,
唐高宗李治時突厥就與吐蕃一起成為大唐的邊疆大患。

【劉徹:朕看著這更像是藩屬國,
藩屬國也能算唐朝的疆域?】

劉徹對疆域差距耿耿於懷。

既然找到機會,
那反手就是一個質疑。

當然他也注意到秦念對“因俗而治”的鄙夷,顯然他的五屬國政策在“對異族的同化程度”上也有缺陷。

這一點可以之後再議。

【李世民:羈縻府州並無國君。】

李世民已經決定放棄羈縻之策。

但劉徹直接否定大唐的疆域,那就必須辯解。

他這個時期不會再采用這個政策,但雉奴那邊可還用著!

【秦念:世襲首領和國君除了名義上的區彆外,還有什麼不同?】

秦念也覺得羈縻府州更像藩屬國。

畢竟這麼捋下來,
羈縻府州唯二的義務就是上貢一點當地特產和配合大唐調動軍隊。

但漢朝也可以呼叫藩屬國的軍隊,
藩屬國也需要稱臣納貢。

【李世民:……相比藩屬國,
朕可以拆分其疆域歸屬不同府州。】

這話說出來,李世民自己都有點臉熱。

他確實打算這麼做,用以削減突厥反叛的威脅。

但事實已經擺在他麵前——

突厥還是叛了,且沒過多少年就叛了,遠不如漢武帝對五屬國的控製。

反倒像是漢光武帝以士族世襲控製屬國,結果不到五十年,士族的土地兼並及對異族的苛刻,就引發二十餘萬匈奴人反叛。

溫彥博也正是以此為戒,認為應當對異族懷柔。

【秦念:如拆。】

【劉徹:嘁。】

劉徹當然記得秦念上次這麼說,是說楊仆與荀彘的會師“如會”。

這“如拆”顯然也是指的好像拆分了疆域,但實際上並沒有達成拆分的目的。

可偏偏就是這“如拆”和沒有國君的名義,那些疆域就算作了唐朝的領土,遠勝於大漢。

【李世民:……】

李世民已經看出必是他藉助懷柔的羈縻政策獲得大量異族的歸附,大唐才得以迅速開疆拓土。

但這般懷柔,卻導致大唐未能“同化”異族,最終釀成比“七國之亂”更大的禍患。

其中取捨,李世民不難作出決定——

比起懷柔帶來的“天可汗”虛名,他更願意讓大唐百姓獲得更長久的安寧。

【秦念:你這離譜的羈縻之策,追根溯源起來,其實是劉小豬尊崇儒術的結果。】

【劉徹:與朕何乾?朕都教他怎麼安置異族了,誰讓他改成這樣?】

劉徹完全不想接受這種論斷。

怎麼什麼事都能關係到他尊崇儒術?

雖然早就知道抑黜百家是錯,但也不能什麼錯事都歸咎於他!

【秦念:你以為主張對異族懷柔、把你的五屬國政策改得像建立藩屬國是哪家學派的高見?】

【劉徹:難道儒家之過錯都得歸咎於朕?】

【秦念:那不然呢?你個始作俑者。】

【劉徹:……】

先前支援羈縻政策的大唐重臣皆無地自容。

在大唐的疆域之內“建立藩屬國”,這就是後世秦念、以及漢武帝劉徹對這項政策的評價。

若隻是評價也就罷了,偏偏下一任唐皇李治始終保持緘默,就足以說明羈縻府州之弊。

魏征再度諫言遠逐突厥人。

李世民依舊沒有採納。

將已經降唐的異族逐出,難道就不會成為大唐的後患嗎?

李世民早就發現自身的侷限。

在沒有他人點出儒家之過錯,很多事情隻憑李世民自己,根本無法發現問題所在。

正如羈縻府州有如藩屬國,他竟然直到被漢武帝所譏諷才察覺此事。

好在還有天幕。

聲譽榜靠前的皇帝,必有其獨特的治國之道。

【李世民:朕當如何治夷?】

【劉徹:五屬國之策,不是教你了嗎?】

劉徹兩年前才對歸附的南匈奴采用這項政策,此前並不知道效果。

如今卻是充滿信心。

哪怕存在“同化”上的問題,但秦唸的推崇就足以說明這一政策的效用。

【李世民:朕所佔領的疆域太大,並不完全適用五屬國之策。】

【劉徹:……】

李世民並不想得罪漢武帝,但事實如此。

若是可以完全效仿漢武帝之策,他又何必非要讓異族首領世襲都督、刺史等實職?

疆域太大,就不可能如漢武帝那般將五屬國儘皆納入控製之下,稍有異動則即刻出兵鎮壓。

正因如此,李世民才會採納溫彥博之言,以懷柔之策安撫突厥。

………

劉徹很不高興。

什麼叫做“疆域太大”?

看著著實令人不快。

雖然不高興,劉徹還是密切關注著天幕。

以後大漢的疆域說不定也會“太大”,以至於屬國政策亦不再適用。

秦念既然如此譏諷李世民,必有解決之策。

【秦念:參照高句麗。】

毀其宗廟、絕其祭祀、滅其言、改其文?

李世民沉思片刻,認為並不可行。

【李世民:高句麗緊鄰大唐,因地狹而聚居,能依此策。但突厥之屬土地廣袤,部族眾多。以此策進行治理,極易激起各地反叛,且大唐難以一一平定。】

【秦念:先把你的儒家腦子丟開,仔細想想這些異族最值錢的是什麼?】

秦念當然清楚,在交通條件受限的古代,羈縻政策其實就是中央集權無法控製過遠邊境的不得已而為之。

但巧了,史書上還真有針對這個問題的處置辦法。

——國內的周史,以及國外15世紀到19世紀的曆史。

雖然說有點缺德,但這就隻是個聊天扮演群,又不會影響現實,她缺德點又不犯法。

皇帝扮演群嘛,封建一點那叫扮演還原度高。

【李世民:……?】

【秦念:拋開儒家的仁德之說,想想異族什麼最值錢?】

【秦念:其他人也彆隻看著,也都可以想想。】

【朱棣:牲畜?】

朱棣想到北地的馬匹牛羊。

曆朝曆代皆受北胡侵襲,就是因為哪怕將其覆滅,也會在數十年後又出現一支以十萬計的精騎南下擄掠。

【秦念:錯。下一位。】

【趙匡胤:西域的珠寶香料?】

【秦念:錯,下一位。】

【劉徹:土地?】

劉徹想要向外攻打,除了對北胡是恨之入骨,攻打其他地方多是為彰顯國威。

開疆拓土是最大的功績。

既然是開疆拓土,那最值錢的就應是土地。

【秦念:在朕這個時期,這話是對的。但在你們的時期,開發程度不高的土地還算不上最值錢的東西。】

【劉邦:人。】

各朝各代皆大驚。

【秦念:不愧是你。】

【李世民:……人?】

【秦念:將異族看作商品試試?】

人口貿易,在現代是非常反人道的行為。

但放在古代——

異族擄掠華夏,擄走的人口也都是成為異族的奴隸。

異族可以擄掠華夏人為奴,華夏卻隻能善待異族——這是儒家的道理,不是秦念認可的道理。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這纔是秦唸的道理。

【李世民:!!!】

【劉秀:這未免太過……】

後半句劉秀嚥下去了。

因為他想起他要說的,正是秦念之前要求李世民拋開的“仁德”。

【嬴政:秦念,說下去。】

以異族為商品?

嬴政隱約觸控到了什麼,但不是很確定。

他會將攻打下來的地方都視為秦地,在這些地方生存的人則會被他視為秦民。

這也是秦國數百年間不斷吞並異族土地、融合異族人口的方式。

但這種融合需要時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

嬴政最缺乏的就是時間。

【秦念:異族擄掠華夏人口之後,會將其視作奴隸,如商品一般買賣。價格不如牛羊,待遇不如豬狗。】

【秦念:按照儒家的道理,異族待華夏不如豬狗,華夏卻得以德服人。】

【秦念:於是夷狄之害數千年不絕。這麼軟柿子的國家,誰來了不得捏一下?】

各朝無數黎民百姓被秦念挑起怒火!

被擄掠的往往都是平民。

憑什麼異族待他們如豬狗,儒家卻要求他們以德服人?

【李世民:朕知你極厭儒家,但儒家尊崇周禮,周朝確實以周禮變諸夷為夏。為何周禮可行,而儒禮卻不可行?】

看到李世民的問題,秦念點了點頭。

這是問到點子上了,符合二鳳的機智人設。

秦念對周禮的惡感略低於儒家。

周禮在那個小部落林立的時代,是華夏同化周邊部落的絕佳手段。

【秦念:按照周禮,覆滅異族之後,俘虜的異族算作百姓還是算作奴隸?】

【李世民:……奴隸。】

雖然儒家經典沒有對此作出直接說明。

但李世民知道秦念這麼問,答案就必然是奴隸。

他也很快就從《周禮·秋官·司隸》中找出明證:“掌帥四翟之隸,使之皆服其邦之服,執其邦之兵。”

其中的“四翟之隸”,就是“蠻隸、閩隸、夷隸、貉隸”,都是指周王朝對外征戰時獲得的戰俘。

【秦念:沒錯。按照周禮的“伐其國,俘其民”,因戰敗被俘及被迫歸降的異族,哪怕是平民也會被視為俘虜,歸納為奴隸。】

董仲舒目光呆滯。

周禮竟是將戰敗的異族、以及戰敗後歸降的異族全部視為奴隸?

儒家既然崇周禮,為什麼沒有記載這麼重要的曆史?

因為春秋筆法。

不利於儒家的不記載。

董仲舒:“……”

他原以為剔除崇古,剩下的就是精華。

然而崇古的側麵居然還有春秋筆法隱去的史實,這也會造成儒學的謬誤!

【秦念:周禮的要求是“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

【秦念:到了儒家,就不知道發的什麼癲,變成“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