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64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64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又是華夏。

各朝皇帝對於秦念此言並不驚訝。

從秦念過往的言辭中,
諸帝都知道他對華夏的重視。

【劉秀:又為何無“孝”?】

劉秀沉思許久。

既然秦念不認為“誠信”是儒家的思想,那麼“孝”也不應算是儒家思想。

【秦念:二鳳殺兄囚父上位。他若是孝順,早就死在他哥手裡,
又怎會有驚豔古今的大唐盛世?】

【李世民:……】

若是隻有後半句,李世民必然極為欣喜。

但加上前半句,分明就是在說他不孝。

一時間,李世民竟然不知該喜該憂。

倒是李淵給兒子倒了杯茶。

“不孝也好。”

不是譏諷,是在看到如今的大唐之後,李淵發現當初不更易太子纔是錯誤的選擇。

建成並非無能的太子,但世民太過出彩。

這是千古一帝。

“阿耶……”

李世民再度紅了眼眶。

【劉秀:國在家前,李世民為國舍家,不孝情有可原。若因此不倡孝道,
豈不是罔顧人倫?】

【秦念:你們所在的朝代,
都將子女視為父母的附庸,
就連秦法都認為父母打死子女無需報官。但朕不這麼認為,可孝,卻不可順。】

【秦念:子女應有獨立的思想,應勝於父母,
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唯有如此,
華夏才能不斷進步更加富強,
而不是淪為孱弱的夜郎國。】

【劉秀:……受教。】

夜郎國這三個字一出,劉秀就明白秦唸的所思所想是痛定思痛。

強盛如華夏,卻有朝一日淪為異族眼中的“夜郎國”。

“應勝於父母,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劉秀已有所悟。

比起孝順,他也更希望太子勝過自己。

………

看著麵露茫然的扶蘇,
嬴政按了按額角。

扶蘇雖孝,
但嬴政並不希望他這般孝。

子女應勝於父母……

秦念所言,
深得他意。

若有秦念這樣的子嗣,大秦的太子早就定下了。

【李世民:縣試又當如何?】

秦唸的科舉製與此時的科舉製殊異巨大,且明顯優於此時。

李世民繼續詢問。

【秦念:通過縣試的學生十六歲之前可以在縣學就讀,十六歲之後則可在鄉學教學。】

【李世民:若通過縣試時已高於十六歲,就不能入學縣學?】

【秦念:已經十六歲,就不該留在裡學與縣學浪費教育資源。若是大器晚成,可設法請人私下教學,或自學成才。】

【李世民:朕明白了。】

李世民已明白原委。

裡學是為幼童啟蒙,鄉學應是更進一步。

十六歲……

就不會影響徭役。

………

通過鄉試可入學鄉學,可於裡學任教。

通過縣試可入學縣學,可於鄉學任教。縣學學生限齡十六歲。

嬴政看著天幕,推導剩下的郡試、國試、殿試。

國試可推導為通過國試可入學國學,於郡學任教。

這殿試又是什麼?

【秦念:縣試的試題是語文數學曆史,語數難度會更高,曆史按教科書出題,旨在讓考生粗略瞭解華夏史。】

【秦念:郡試則由律法替代曆史。通過者二十歲之前可以在郡學就讀,可在縣學教學。】

考慮到封建王朝的侷限性,秦念認為考試科目不宜過多。

太多了就對平民不公平。

曆史是加強華夏歸屬感。

而律法,在不能從網路獲取資訊的時代,唯有知法纔不會輕易被官吏欺瞞。

【李世民:法……?】

雖然知道秦念是依法治國。

但看到律法替代儒學,李世民還是不由得想到大秦的二世而亡。

有點慌。

【秦念:你朝考的是經文填空、雜文寫作、時政策論,這些都可以歸納進語文考試。無非是經文改為百家經典、雜文彆考詩賦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

華而不實。

李世民欲言又止。

但秦念說得沒錯,詩賦的確不能治國。

【朱元璋:若是考百家經典,平民學子如何考得過世家子弟?】

正是出身貧寒,知曉平民不易。

朱元璋才會限定考試範圍為《四書》《五經》,須以朱熹註解為準。

如此平民考生方能與世家子弟相爭。

【秦念:縣學的語文教科書,每個學派隻能取一定比例的內容加入其中。教科書可以按照朝廷的需要在當年的郡試結束後修改,郡試試卷與教科書同步。】

【朱元璋:這倒是不錯。】

朱元璋這才明白教科書的重要性。

如此一來,學生學什麼,還是依照朝廷製定的內容而來。

雖含百家學說,亦不會摻入異端邪說。

考試隻考教科書的內容,也就無需擔憂平民學子過於弱勢。

【李世民:法家單開一科?】

因秦念沒有回答律法一事,李世民再問一遍。

真的要將科舉,變成法家之學的依仗嗎?

雖說秦唸的民心足以說明嚴刑峻法之弊可解,但李世民還是覺得不太穩妥。

事實上,也不僅是李世民感到不穩妥。

除了本就以律法取官吏的大秦,各朝各代都覺得難以接受。

就算儒家不可取,法家……

就可取了嗎?

………

朱元璋卻是已經猜到秦念為何將律法作為郡試內容。

他於洪武八年要求各地官府在鄉社間興辦社學以教導民間子弟,除基本的識字之書外,便是教學儒家經典,兼讀《禦製大誥》和明朝律令。

【秦念:一個不通律法的官吏,無法成為優秀的官吏。】

【李世民:有明法科學子相輔即可,應無需精通律法。】

明法科,就是唐朝科舉製中為大理寺、刑部等司法機構錄取官吏的科目。

李世民這麼說很有道理。

現代也沒要求所有公務員先考個律師資格證書。

但秦念設想的“法律科”也沒要求官吏精通律法。

【秦念:精通律法,是指所有具體案例都要知道該怎麼判刑,但郡試的法律隻需考覈與百姓相關的律法管轄範圍。】

【李世民:原來如此。】

既然隻考覈“管轄範圍”,考覈的內容就不會太難。

這門科目的作用不大,正常的考生都能拿到滿分,依舊是語文與數學……

等等。

李世民突然明白秦念設立這一科目的具體用意。

通過郡試不一定能夠成為大唐官吏。

但隻要想參加郡試,就一定會去學“律法管轄範圍”。

這是……以民監官?

【劉徹:怎麼還有數學?若隻是算十幾代後有多少宗室,需要從鄉試考到郡試?】

【朱元璋:……】

【秦念:桑弘羊這種人才,可以通過數學考上來。數學也是能治國的大學問。】

【劉徹:哦。】

劉徹想起讓他和張湯一起被秦念所譏諷的白金三品。

此前他私下找桑弘羊詢問此事。

在他說完白金三品的設想後,桑弘羊那想笑又不敢笑的表情,劉徹現在都忘不了。

按桑弘羊的理論,秦念所說的“全民盜鑄潮”是必然會發生的情況。

經濟學,確實是能治國的學問。

桑弘羊接手幣製改革才二十日,如何整治混亂的幣製就已經有了章程,並開始實施。

【李世民:國試又是如何?】

【秦念:國試在京城舉行,通過者三十歲內可在國學就讀。國學彙集百家頂級教育資源,當朝重臣亦可在其中講學,學生三十歲後可到郡學教學。】

【李世民:考試內容依舊是語文數學與律法?】

【秦念:對,但三科分開計算。不計總分,難度可以提到最高。任何一門達到該科錄取數量的名次,則算作通過。】

李世民陷入沉思。

語文,以治國策論為重。

數學,選拔的是桑弘羊這樣的人才。

律法,即是明法科。

秦唸的科舉製,就是將進士科、明經科計入語文,剝離儒學特權,計入百家;數學為明算科;律法為明法科。

“該科需錄取的數量”,秦念未言,應是由各朝自行決定。

【劉徹:殿試又是什麼?】

這科舉製極合劉徹之意:

確實是察舉製的上位替代!

兼顧教學與取士,又能削弱名門望族。

何樂而不為?

【秦念:殿試,是君王親自主持的考試。君王可出數題,涵蓋各個官職亦或國政。考生可擇題而答,由君王決定哪些人可以成為官吏,擔任哪些職務。】

【劉徹:采!】

劉徹極喜殿試之說。

所有的考生都是鄉試縣試郡試國試層層篩選,最終為他所用!

………

武曌眼中異彩連連。

考題可以出數道,考生可擇其善者而答。

她怎麼就沒有想到這一點?

【秦念:你喝彩的物件應是殿試的開創者。】

【秦念:武曌。】

【武曌:朕之所創並不像秦皇所言這般完善。】

【秦念:武皇不必自謙,開創的難度遠高於完善。】

朱元璋心中一震。

他禁止後宮乾政,其中當然就有武曌篡位的原因。

對於女子,他也持相當輕視的態度,甚至不認為武曌應該位列聲譽榜前九。

然而武曌創立的殿試製度沿用近七百年,朱元璋亦在沿用。

這是開創之功。

甚至到秦念時期,殿試也依舊是科舉製中的終試。

拋開偏見之後,朱元璋不得不正視武曌的才能。

【武曌:那朕就欣然受之。】

武曌倒是想說謙辭,她起初說的就是“秦皇謬讚”。

但這句話被天幕判定為謊言,她就隻能改為欣然受之。

【秦念:除去殿試,其實還有武舉之功。】

【秦念:武曌。】

【武曌:武舉?朕未有此舉。】

武曌疑惑。

難道是史書記載出現謬誤,讓秦念誤以為她有此功?

【秦念:那就是還沒到你有此舉的時間。】

原來如此。

武曌試著詢問具體時間,然而又被天幕所阻。

【李世民:何謂武舉?】

秦念對科舉的完善,讓李世民讚譽有加。

李世民隱約猜到“武舉”是相對於文試的科舉,但並不確定,於是追問道。

【秦念:武舉當然是選拔武藝出眾的人才,也可以逐級選拔,後世在武舉中增加了兵法策論的考試內容。】

武曌所創的武舉被宋朝沿用,秦念所說增加兵法策論的“後世”就是宋朝。

元朝時武舉被廢除,朱元璋則於洪武六年恢複武舉。

朱元璋神色複雜。

原來他承襲武曌之政多矣。

【李世民:果真是數風流人物還看後世,武皇亦是大才!】

武曌竟有開創殿試、武舉之功。

李世民感慨聲譽排名靠前的帝王,果然都有其獨到之處。

【秦念:記住你說的這句話。】

【武曌:……】

武曌原本正在斟酌如何回應太宗皇帝的稱讚。

可見到秦念此言之後,武曌就隻能默然。

她當然明白秦念為何出此言。

【李世民:?】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