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65章
秦念這話莫名其妙,
而武曌的沉默則讓李世民若有所悟。
這武曌……
難道是介於大唐與趙匡胤之間的一朝?
李世民試圖出言相問,果不其然為天幕所阻。
若真是如此……
想到秦念對漢高祖的態度,李世民雖有些悵然,
但對武曌卻並無惡感。
大秦之亡,亦不在於漢高祖。
………
李治癒發懷疑武曌的身份。
若非通過天幕的“開放曆史話題”與“觀眾組”成員,李治確定話題輪到武曌之時,他應當也會在“觀眾”之列,他必然要想方設法詢問此事。
倘若“觀眾”並不能看到天幕,李治無法確定武曌是誰——
那就隻能儘誅武姓男丁。
【秦念:再往後,武舉就並入科舉,在郡試中有專屬武舉的名額。達到武試要求後按文化成績排名錄取,不入郡學入軍校。】
【劉徹:軍校?】
【秦念:專門為軍隊培養人才的學校,
無需參加殿試,
畢業後直接分配到軍隊。】
各朝皆歎秦念之尚武。
但想到他麵臨的處境,
也都能理解他為何如此。
【朱元璋:那些往屆的國試考生,也能參加殿試?】
朱元璋有此問,是因為秦唸的“國學”之說。
既然學生三十歲之前都在其中就讀,且已是國學生,
應無需參加下次國試。
【秦念:當然。】
【朱元璋:那參與殿試的考生未免也太多了。】
【秦念:當年通過國試的考生及國學學生可直接參與殿試;其餘往年通過國試的考生,
君王可提前以書信傳題進行殿前試,
合格方可參與殿試。如此,參與殿試的人數可控。】
朱元璋不想算,讓老四算。
朱棣無奈。
不過其實不用算。
“國學學子數額可按每年招錄人數調整,殿前試亦可由君王確定數額,人數的確可控,
可多亦可少。”
【朱棣:朕觀你的科舉製,
考生皆可任老師——可是通過鄉試即可賦稅徭役皆免?】
在大明,
通過院試的秀才及家中兩名男丁可免除徭役。
但院試難度不低,每年新增的秀纔有限,不似秦念這般欲開天下民智,鄉試要求還極低。
朱棣想要知道更多細則。
【秦念:無論是老師,還是在學的學生,本人都不需要服徭役。若名下無田地,就不必繳納田賦;若有田地,可以轉讓給國家。】
已有科舉製、且舉人秀纔可免田賦的各朝都深感茫然。
啊?
若有田地,可以轉讓給國家?
這算什麼話?!
【朱元璋:轉讓田地?考生名下不能有田地?】
【秦念:你什麼理解能力?考生要不要當老師,要不要轉讓田地,都是考生自己的選擇。】
【朱棣:即便通過國試,亦不能免數百畝田賦及全家徭役?】
【秦念:有個朝代給舉人免數百畝田地的田賦,後來這個朝代能收取賦稅的耕地少了一半,你猜是哪個王朝這麼自掘墳墓?】
【朱元璋:……】
看秦唸的語氣,朱元璋就知道秦念所說的“某朝”必然是大明!
貪官汙吏都該殺,他重視科舉才會循古製定下免田賦之權,結果換來的竟是一半耕田被隱匿?
現在看來,秦念之政纔是更合適的選擇。
考生若是家貧,就去就任老師,無需田地也無需繳納田賦,可領取俸祿度日!
【秦念:至於免全家徭役,憑什麼?免其個人徭役即可,免得其名下突然多出幾十個子女。】
【朱棣:受教。】
朱棣亦認可秦念之言的同時,卻又見暴論——
【秦念:朕連朝廷重臣家屬的徭役都不會免。】
【李世民:何至於此?】
【秦念:這樣官吏纔有動力設法為萬民減輕徭役賦稅。二鳳,你若是愛民,就不要讓官吏的家屬淩駕於萬民之上,否則隻會使得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李世民:……】
李世民環顧殿內諸位重臣。
官吏的家屬淩駕於萬民之上,就不會顧及萬民的疾苦。
大唐的賦稅是租庸調,即使不免除官吏家屬的徭役,亦可以納絹代役。
但若是不免除徭役,則每次呼叫徭役的時候,就需要納絹一次。
………
嬴政掃視殿下諸臣一眼,諸臣皆冷汗涔涔。
他們毫不懷疑,陛下必會效仿秦念之政,重臣家屬亦需服徭役。
但沒人敢出聲反對。
既是懼陛下之威,亦是無法否定秦念之言。
“讓官吏的家屬淩駕於萬民之上,隻會使得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這話對嗎?
很對。
………
大秦臣民不敢妄言秦念之過。
其餘各朝的官吏就沒有這層顧忌,紛紛以暴秦辱罵秦念。
然而黔首聽得官吏的罵聲,再看向天幕的兩位秦帝時,反倒猶豫起來。
讓官吏家屬同樣需要繳納賦稅徭役,算是暴秦?
………
趙匡胤笑著與諸臣否定了秦念之說。
愛民的皇帝不多,群裡卻不少。
而他現在還不能是。
大宋尚未一統,他的民心排名也不算高。
此時認可秦唸的治國理念,恐怕黃袍加身又要上演一次。
………
朱元璋與朱棣商議多時,最終作出決定:
先部分試行秦唸的科舉製。
大明已有社學,無非是將儒家經典修改為“語文數學”。
若真有效用,再論徭役賦稅之事。
【秦念:不過各朝各代麵臨的情況不同,應按照本朝的情況修改科舉製,全部照抄肯定會水土不服,出現反作用。】
“完善的科舉製”就是秦念根據各朝科舉製的利弊編的。
她無法確定可行性。
這是一個嚴謹的皇帝聊天群,秦念當然得發免責宣告。
她隻負責說出理論上弊端最少的科舉製,讓群成員的劇本有參考物件。
【趙匡胤:此言有理。】
秦念這話說出來,趙匡胤的壓力就更小了。
【秦念:老趙你一搭話,朕就想起科舉製必須提防的一個問題:作弊。】
這話不是秦念隨便找了個由頭。
趙匡胤對科舉製的完善,主要就是一係列防止作弊的手段。
比如鎖院製:確定考官人選後,將考官鎖在貢院,斷絕與外界的往來。
又比如彌封製:用紙糊姓名籍貫。
前者如今的公考都在沿用這個辦法,後者更是稍微正規一點的考試都在用。
——彌封製起源於武曌在吏部銓選考試中的“自糊其名,暗考定等”。
——吏部銓選指的是分配官職,分配物件是已經通過科舉或其他方式獲得當官資格的人。
【秦念:作弊的手段層出不窮,反製手段也應與時俱進。但有一點不會錯,那就是重罰。參與作弊者皆可殺,直係血親五代以內不得參考。】
【劉徹:此言朕甚喜,貪官汙吏之後,也應數代不得參與科舉。】
劉徹見獵心喜。
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刑罰。
有的官吏不應以死罪處置,這數代不得入仕倒是極佳的刑罰。
若真有才能出眾之輩,亦可用君權赦免其罪。
如此能夠增強君權的政策,他如何不喜?
【李世民:朕早已規定刑家之子、工賈異類禁考。這五代……是否過於嚴苛?】
【秦念:你這規定就不對。】
【李世民:?】
【秦念:五代不得入仕,是因為朕極度厭惡貪官汙吏和以作弊破壞科舉公平的蠢貨。你若是覺得嚴苛,改成幾代都行。】
【秦念:但科舉製的目的,是招收有才能的人,為什麼工賈異類要禁考?】
李世民沒想到他隨口提到的工賈異類禁考會引起秦唸的注意。
【李世民:防官商勾結。】
【秦念:官吏和軍隊確實都應該禁止經商。但你可以要求入仕商戶必須脫離商籍,甚至要求其大部分家產充公,而不是禁止商戶科舉。】
李世民當然認可前者,大唐本就禁止軍隊、官吏及其親屬經商。
可秦念所說的商人之後可入仕,哪怕財產充公……
會不會引發商重於農?
這個問題剛出現,李世民就想起秦念早已就農商問題給出答案:
“麵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麵”。
………
趙匡胤麵不改色,似乎沒將“官吏和軍隊確實都應該禁止經商”放在心上。
【秦念:手工業者不得參考就更奇怪了,為什麼?】
秦念當然知道為什麼。
她就是要與李世民的扮演者打配合,把古代科舉製的弊端說出來。
李世民一說“工賈異類禁考”,秦念就知道這是要解決士農工商抑製“工商”的意難平。
【李世民:士農工商,四人各業,食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工商雜類不得預於士伍。】
李淵默默放下茶杯。
他覺得接下來要挨罵了。
秦念這人,除了始皇帝嬴政,就沒有他不敢罵的皇帝。
沒錯,這“士農工商,四人各業”正是出自他的詔令。
【秦念:工商雜類不得預於士伍?說的比唱的還好聽。】
【秦念:看似在擡高“農”,實則是以周禮的尊卑貴賤,將農工商一起貶入塵埃。】
【李世民:……秦國亦抑工商。】
李世民也沒想到,他居然不得不學漢武帝圍秦救唐。
【秦念:秦漢就沒有科舉製。你唐朝要碰瓷,也彆往大秦身上碰。】
【李世民:朕無此意!】
“理解”碰瓷的含義,指的是故意將瓷往人身上碰,從而訛詐錢財之後,李世民連忙否認!
他隻是為阿耶略作辯解。
士農工商之說,並非源於阿耶,而是古已有之!
【秦念:農民農忙時務農,農閒時服徭役,沒錢付束脩,更沒資格脫產學習。科舉製說是允許農家子參加,他們有參加的能力嗎?】
【秦念:倒是工人與商人或許能給子女讀書的機會,卻被剝奪科舉的權力。】
【秦念:二鳳,你確定你的科舉製是在抑製工商,而不是唯有士族的豪門寒門有資格參考?】
【李世民:朕……】
李世民無法辯解。
絕大多數的農民根本不認字,更彆說參與科舉。
【秦念:工商業本是農民改變命運的渠道,卻在律法層麵上被歧視貶低。農工商三等,看似是擡高農,實則是斷絕農民的上升之路。】
【劉秀:但不抑製工商,農荒則易現饑荒。】
劉秀知道秦念此前說過,以經濟學可平衡農商。
但如今秦念公然說出工商業是農民改變命運的渠道,這分明是鼓動農民棄農從工商!
即便如今遭到指責的是唐朝,劉秀也不能再保持沉默。
【秦念:不打壓工商,農民就會放棄務農競相進入工商業,這是為什麼?】
【劉秀:……】
【秦念: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最苦的就是農民。田賦在農,雜賦在農,苛稅在農,徭役在農,農民幾乎不可能憑借努力積攢財富改變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