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67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67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秦念:你給良馬育種的時候,
會用良馬與劣馬育種嗎?】

經過再三思量之後,秦念選擇了“後代”作為“於社稷有何益”的答案。

其實她還可以說地廣人稀之後,需要更多的人才來管理。

但這個說法隱藏後患:

一旦擴張停止,
人才過剩,就有可能繼續貶抑女性。

而“後代”不一樣。

從邏輯上來說,“天幕”這樣麵向所有子民的設定,其實是絕佳的“科普”頻道。

隻要秦念將“父母弱則子弱”的理念灌輸給各朝,各朝“為後代計”的父母就必然會改變擇偶要求。

為社稷計的帝王們也不會再打壓女性。

【李世民:?】

【秦念:不斷打壓女子的後果,就是華夏子民的體質一路下降——唐朝男子的平均身高已矮於秦漢。】

女性平均身高則大約是從秦朝的160厘米降到清朝的152厘米,男性大約是從1716厘米降到162厘米。

這雖然是秦念從網上獲取的資料,同樣不能確保可信度。

但總體下降的趨勢是可以確定的事實。

身高下降有著多方麵的因素,而打壓女性肯定是原因之一。

正如群裡的皇帝扮演者們不能證偽糧食資料那樣,
他們也不能證偽身高資料。

秦念這麼說不用擔心被視為謊言,
也就沒有違規的風險。

【李世民:!!!】

【秦念:朕說儒家致使華夏衰落,
那是全方位的衰落。你不用太驚訝,因為越往後就越矮。】

【秦念:你們分明都知道陰陽調和之說,怎麼就不懂得貶陰則勢必陽衰的道理?】

【朱元璋:這真是貶低女子的結果?】

朱元璋原本對男女平等之說不屑一顧。

可當秦念將今不如古的證據擺出來之後,他隻覺遍體生寒。

那句“良馬與劣馬育種”過於淺顯易懂,
以至於朱元璋不得不正視真相。

朱元璋沒有問秦念怎麼知道身高越來越矮。

秦念很明顯是通過“考古”得知此事。

也不知道他是挖了多少人的墓,
才發現如此駭人的真相!

【秦念:你用良馬與劣馬多育種幾代,
就知道是不是打壓女性的後果。】

各朝許多男子原本都無法接受女子地位提升。

可當整個族群一起衰落的後果擺在他們麵前,他們就不得不審視現實。

良馬劣馬,誰會用劣馬與良馬育種?

可在儒禮對女子的打壓治下……

大宋以女子纖弱為美,宋朝男子看著纖細的妻子,隻覺眼前一陣恍惚。

明朝男子看向因裹腳故而走路都艱難的妻子,
有口難言。

全麵衰落……

竟然,
真是全麵衰落。

儒家的尊卑貴賤,
竟然真是在荼毒後世!

【李世民:縱使前路艱難,朕必定撥亂反正!】

李世民緩過神來,已然是痛下決心。

原來秦念此前說的華夏日漸衰落,不是單純的國力之說,甚至還關係到子孫後代。

倘若不知此事,李世民或許不會冒著社會動蕩的危險提升女子的地位。

可當陰衰致使華夏後世衰落,他就絕不能坐視不管。

為後世計,就應從此時起!

【秦念:劉徹,漢朝男子的身高也比秦時矮。】

【劉徹:待朕啟用科舉製,女子亦可入試。】

原來後世華夏的全麵衰落,真就是因他尊崇儒術。

這絕非劉徹的本意。

既然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劉徹當然會儘快改錯。

董仲舒臉色蒼白。

之前秦念譏諷陛下時提及“董仲舒的三綱五常”,他不明白秦念為何不滿於此。

現在他才知曉,秦念指責的就是三綱中的“夫為妻綱”:

“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

然而儒家對女子的貶低,即為“貶陰”,致使“陽衰”。

他竟在無知的情況下,遺禍後世。

【武曌:朕認可秦念之說,將儘快起用新式科舉,除去罪臣之後,皆可參與。】

早在秦念說出陰衰的後果時,武曌就已經決定采用秦念之政。

但她沒有立即表態。

她是女皇,故而不能是程。”

上官婉兒拜謝陛下。

這必是青史留名之政,是陛下對她的信重。

【李治:朕遵阿耶之詔。】

李治沒有阿耶的魄力,不能迅速作出決斷。

但在皇後的勸說下,李治還是做出了決定。

“陛下,這是勝於周公製禮的大政。若此次撥亂反正出自陛下治下,陛下定然名垂青史。”

“太宗皇帝與萬民都在等待陛下的決議!”

【劉邦:朕方纔遣人去問了皇後,她會負責推行科舉製一事。】

皇後呂雉看了這行字半晌。

陛下此言,便是公告天下,將劉恒親政之前的大漢托付給她。

坐在母後身邊的劉恒很是乖巧。

他知道在親政之前不能對母後有任何忤逆。

【劉秀:朕遵高祖之誌。】

天下初定,劉秀本不該使得天下動蕩。

但初定之時,也恰是最好撥亂反正之時。

【趙匡胤:我朝亦會設法提升女子地位。秦皇,縣學是男女同窗?】

秦念不驚訝趙匡胤的果斷,甚至還進一步詢問起縣學內是否男女同窗。

雖然宋朝很多方麵都受到後世詬病,但很反常識的是:

宋朝女子的地位高於唐朝。

宋女可以在特定情況下主動申請離婚,而唐朝隻有休妻與和離;宋女的財產繼承權也高於唐女。

唯有公主的地位是唐朝高於宋朝。

秦念討厭宋朝的慫,但宋朝發展的商業確實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了短暫的陡升。

但宋朝對外戰爭屢屢失利,就興起了看似“匡正士風”、實則“衛道女德”的理學,致使明清時期女子地位降至史上最低點。

【秦念:從縣學開始,學校需為學子提供免費的食宿。宿舍應分男女,但課堂不必分開,畢竟日後亦需同朝為官。】

【趙匡胤:此言甚是。】

一郡之地一縣學,對於大宋而言不算負擔。

趙匡胤與眾臣商議,官學可與秦念所言的科舉製並舉。

七品以上官員子弟依舊入國子監,可直接參與國試。

眾臣無異議。

趙匡胤再度閱覽一遍聲譽榜。

趙姓皇帝的聲譽排名,已足以說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後果。

再等等,改製的時機未到。

【秦念:祖龍?】

【嬴政:可。】

【秦念:再代秦民謝過陛下!】

【嬴政:……】

看著小幅上升後,依舊群裡墊底的民心,嬴政麵無表情。

民心若是紋絲不動地墊底,他不會在乎。

這種“如升”,反倒令他不喜。

——秦人的民心上升卻不多,是因為他們並不能理解“科舉製”意味著什麼,他們更在乎眼前繁重的賦稅與徭役。

………

現在沒吱聲的就隻剩下明朝的兩位皇帝。

秦念也沒主動去找他們。

大明自有國情在,朱八八要是因她幾句話就願意嘗試提升女子的地位,也就不會整出“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的祖訓。

至於朱棣——

朱元璋不鬆口,朱棣哪敢應聲?

他倆不說話才符合人設。

【秦念:說完了科舉製。二鳳,剩下的時間,想要追憶過往崢嶸歲月,還是曆數功臣?】

和漢武帝晚年發的一係列癲不同,唐太宗並沒有做多少離譜的事情。

就連邊關政策,更多也隻是在時代侷限性下,信了儒家“柔遠人”的鬼話,以至於同化突厥的進度條一動不動。

佛道之爭、土地兼並等問題之前已經說過。

如今要拖時間,就隻有以上兩個話題。

和劉邦的時間點太晚不同,二鳳的時間是貞觀四年,這兩個話題究竟聊哪個……

秦念猜會是曆數功臣。

【李世民:功臣!】

果然是功臣。

至於秦念為什麼不直接談唐太宗的過往歲月,那是因為根本沒有切入口。

她總不能莫名其妙就從隋開皇十八年誇二鳳誇到貞觀四年。

這完全不符合她的人設。

【秦念:貞觀十七年,你命閻立本繪《二十四功臣圖》陳列於淩煙閣,史稱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此番是太上皇於淩煙閣設宴,邀請了十幾位重臣。見到天幕所言,諸重臣皆齊齊看向他們敬愛的陛下。

畫功臣像進行表彰並非始於陛下,最早是漢宣帝於麒麟閣設十一功臣。

其中排名第一的正是霍光——因子嗣謀反未署其名而是署其官職: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

李世民目不轉睛地望著天幕。

既然列的是二十四位功臣,宴席內這些重臣必然不是全部列於其中。

他實在不敢回應諸人的目光。

【秦念:時間有限,不可能把二十四人都談一遍,就聊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功臣。】

【李世民:這是自然。】

李世民暗自鬆了口氣。

貞觀十七年才排的名單,倘若秦念現在就全部說出來,於他治政反而不利。

【秦念:首先是房謀杜斷,房玄齡、杜如晦。】

【李世民:玄齡善謀,如晦能斷,皆朕之良相,如朕之雙手。】

雖然對儒學已極為不喜,但房杜二人依舊是李世民最為倚仗之人。

如今秦念將儒學之弊皆道出,李世民相信他們會摒棄儒禮,助他改革科舉製。

杜如晦以袖遮麵,以掩飾咳嗽。

去年冬天重病臥床,今年雖然好轉,但病根一直未絕。

此番高祖設宴,他原以病相辭,但陛下堅持讓他來。

病情不算特彆嚴重,又顧慮儒學之誤,杜如晦也就參宴了。

看到陛下對他與房玄齡的評議,尤其這是天意認定的真言,杜如晦竟有死而無憾之感。

幸遇明君。

【秦念:杜如晦還沒病逝?】

【李世民:你是說……如晦今年就會……嗚嗚……】

李世民當即就落下淚來。

杜如晦怔住,他也沒想到自己年僅四十六歲,就即將病死。

這場病……竟是好不了了?

【秦念:二鳳你先彆急著哭,說不定還能救一下。】

【李世民:可,如晦嗚、已經病了……嗚……】

這麼巧?

秦念很快就反應過來:

杜如晦的過早病逝肯定算是李世民的意難平,這不是巧合而是劇本刻意選在這個時間點。

她當然要配合同事的劇本,改寫杜如晦的病逝。

同時秦念還想到這場“隔時空治病”還能引申到醫學發展的問題。

【秦念:那正好。要是天幕沒開的時候病了反而不好處理,你讓太醫報一下脈象與症狀,或許朕的醫生能救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