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72章
這話秦念還真沒法反駁。
朝鮮之所以內亂,
確實是因為大漢足夠強勢,強到哪怕朝鮮起初打了勝仗都還是想稱臣求和。
稱臣失敗後被漢軍圍城攻打了一年多,朝鮮的內亂才徹底爆發,
朝鮮王右渠為大臣所殺。
能夠保障遠征漢軍一年多的後勤,且還有餘地無需撤兵,這就是漢武帝的本事。
那她就隻能直接誇唐太宗的戰績。
【秦念:二鳳十七歲的時候,就獻策以旗鼓設定疑兵,救前朝皇帝於突厥重圍之中。】
【秦念:等等,說到皇帝陷於異族重圍,朕就想到一位故人。】
【劉邦:……】
【劉徹:……】
劉邦無奈。
他記不清這是第多少次被劉徹牽連。
甚至已經快習慣了。
大漢的武帝過於桀驁,喜好與後世秦皇針鋒相對,他又能怎麼辦?
【秦念:十八歲時,
二鳳就率精騎突入萬眾敵營之中救出他爹李淵,
“射之,
所向皆披靡”,與李淵合力大破敵軍。】
李淵動容。
通過秦唸的言語,他彷彿回到十五年前的戰場上。
他深入高陽賊酋魏刀兒的敵營,萬分危急之中是世民率騎兵來救。
“世民,
你一直都是我最優秀的兒子。”
當初不主動更易太子,
或許也是因為世民太優秀了,
優秀到最能威脅他的地位。
“阿耶……”
李世民泣不成聲。
此前阿耶以他為傲,李世民不知阿耶是放下了對他的芥蒂,還是身為太上皇不得不如此。
可阿耶現在此言,卻分明是有感而發。
【劉徹:現在還看不出他的用兵之能。去病十八歲時就與輕勇騎八百脫離大軍數百裡,獨自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
霍去病:“……”
他並不希望陛下在與秦念起爭執時提到他。
那“一家三口”之說,
他實在不想再見到。
【秦念:你曾想教導霍去病孫吳兵法,
被他以“顧方略何如耳,
不至學古兵法”婉拒,你是被他嫌棄了嗎?】
霍去病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關鍵在於如何隨機應變,不必學古代的兵法”。
秦念就是看不慣劉徹的得意,所以拿這事譏諷他。
【劉徹:……】
霍去病皺眉。
對戰匈奴都沒這麼頭疼過。
他若人在長安,必然會勸陛下不要與秦念相爭。
陛下不知後世之事,而秦念卻熟讀史書。
軍情如此不對等,何必逞口舌之利?
此外,他說那句話隻是認為古代的兵法不適用於此時對匈奴的反守為攻,並無“嫌棄”之意。
陛下何故預設?
【秦念:二鳳十九歲,隋將宋老生率精兵兩萬人阻擊義軍,李淵想撤回太原,二鳳“號泣於外,聲聞帳中”,才勸住李淵。】
霍邑之戰,《大唐創業起居注》與《舊唐書》也有明顯的出入。
前者將功績基本算在李淵頭上,說是李淵向李建成李世民問策,其他部下都說要撤,李建成李世民都認為不能撤,李淵採納兒子的建議。
後者則是將功績都算在李世民頭上,直言想撤的是李淵,是李世民堅決反對。
兩相結合,秦念認為就是李淵想撤,被李建成和李世民勸下。
溫大雅一直在努力美化李淵,假如李淵真是在問策,溫大雅應該會美化為李淵力排眾議,堅決不撤退。
當然,這純屬秦唸的猜測。
如果有群成員反對,那就是唐太宗改史誤導了她。
【劉徹:這李淵怎麼總是想逃?】
劉徹強行忘卻去病對他的嫌棄。
那纔不是嫌棄!
高祖要是遇見年輕的韓信,難道就能教韓信兵法嗎?
去病少年時就成為他的侍中,劉徹極為喜愛這個他親自培養出來的少年將才。
若是去病因衛青被打傷而射殺李敢,他毫不懷疑自己會以“鹿撞”來庇護他。
在劉徹眼中,去病就是更加恣意、能夠親逐北胡的自己。
曾有人私告去病貴不省士,在塞外時士兵乏糧不能自振,去病卻還在軍中蹋鞠;還軍入塞時,他賜給去病的粱肉都沒吃完,去病寧願將剩下的粱肉丟棄,也不願賜給饑餓的士卒。
劉徹聽聞後卻完全沒有責怪去病,下一次出征依舊為他單獨準備數十乘物資。
貴不省士,是因他劉徹而貴,亦是因他的寵幸而不省士。
全然不似衛青,隻類他。
劉徹如何不喜?
他纔不會在乎那點“嫌棄”!
【李世民:阿耶不是逃,隻是對形勢的判斷不夠準確。】
【秦念:不夠準確?是指他被宋老生一衝就潰敗退軍,剩下你帶著兩千騎衝散隋軍平定霍邑?】
既然李世民的扮演者認可“李淵想撤”這個說法,秦念也就繼續沿用《舊唐書》的記載。
其實《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描述攻打霍邑時李淵採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計策,佯裝後退引誘宋老生追擊。
《舊唐書》中則是李世民帶數騎在城下挑釁,激怒宋老生出戰,之後“老生麾兵疾進,先薄高祖,而建成墜馬,老生乘之,高祖與建成軍鹹卻”。
鑒於前者的可信度低於後者(前者神異含量高於後者),秦念認為李淵就是敗退,溫大雅給皇帝挽尊成了“偽若避之”。
《大唐創業起居注》中不包括李建成墜馬,記載的是他和李世民分彆帶領左右軍斷宋老生的後路。
那就既有可能是溫大雅在給李淵挽尊的同時,順帶給同樣敗退的李建成挽尊;也有可能是唐太宗改史,刻意抹黑李建成。
這部分難以作出判斷,秦念乾脆略過李建成不提,隻說李淵敗退。
【李世民:……】
雖然民心在上升,但李世民一點都不想是以阿耶名聲受損的方式!
“就不必為吾辯解了,吾確實不如吾兒,”李淵倒是反過來安慰世民:
“子女本就應勝於父母,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長孫皇後看著陛下再度落淚,卻是暗覺欣慰。
陛下最大的心結,今日終於得以解開。
【劉徹:兩千破兩萬,確為勇將。】
看出李世民護父心切,憐其孝心,劉徹沒再提李淵。
雖然在他看來,李淵若是他的部下早就該斬了,自贖都不準贖的那種。
主力潰退,李世民還能以兩千騎破兩萬軍,已足見其勇武與治軍之能。
換作尋常之將,主力潰退之時,早就軍心渙散,又如何以少勝多?
【秦念:二鳳確實極勇,史書中常見身先士卒並以少勝多的記載。】
【劉徹:看你此言,他不止是勇?】
劉徹真的好會捧哏。
秦念認為她已經和扮演劉徹的打工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其他皇帝都不吭聲,唯有劉徹在努力幫她墊話。
理論上談李世民的功績,李世民就算本人不好意思自誇,他兒子李治也該搭話。
不過秦念現在得見好就收,之前可以逐句誇,是因為劉徹質疑二鳳的能力就是在質疑她的判斷。
如今劉徹不再質疑,她再誇就不符合人設。
………
李世民淚眼朦朧。
阿耶的認可讓他難以抑製情緒,顧不得天幕上的對話。
………
在外站立太久,李治的風疾加重。
武照迅速排程眾人為封禪收尾,扶著陛下入車駕內休養。
侍女開啟車簾,她與陛下依舊能看到天幕。
【秦念:一場戰役的輸贏取決於武將的勇武與把握戰機的能力,這是戰術層麵。】
【秦念:而在篡位之前,二鳳攻占的區域包括關中、隴右、河東、河北、河南等,占當時大唐疆域的七成以上。】
有人依據《大唐創業起居注》判定李世民刻意竊取李建成的功績,但秦念並不這麼認為。
這本起居注記錄李淵起兵到稱帝的357天的曆史,所有記載圍繞李淵展開。
為了體現李淵的英明領導,才會去記錄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戰績,且隻會記錄李淵派遣他們出戰並取勝的那部分戰績。
——同樣參與長安之戰的平陽昭公主就沒有被記錄於這本書,大概是因為李淵的安排是召她去太原,但平陽昭公主主動留在關內招募義軍。
這是起居注的特點:僅關注帝王本人。
《大唐創業起居注》中與李建成相關的戰役有三場:
西河之戰,“大郎、二郎”九日定西河。
霍邑之戰,“大郎、二郎”反對撤退並給出誘敵之策,分彆領左右軍斷宋老生後路。
長安之戰,“京城東麵、南麵,隴西公(李建成)主之;西麵、北麵,敦煌公(李世民)主之”。
《舊唐書·太宗本紀》中這三場戰役都沒有提及李建成的功勞,隻在霍邑之戰提及李建成墜馬敗退,這被視為李世民竊取李建成功績的證據。
但《舊唐書·高祖本紀》記錄霍邑之戰的時候,也隻有一句“高祖引師趨霍邑,斬宋老生,平霍邑”,同樣沒有提及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貢獻。
《舊唐書·隱太子建成列傳》隱去了霍邑之戰,但明確記載“引兵略西河郡,從平長安”,這兩場戰爭也同樣沒有提及李世民。
在提及功績時沒有帶上其他人,這是因為曆史人物的紀傳隻會重點描述本人。
以上都是紀傳體史書的特點,並不能因此認定唐太宗竊取功績。
【劉徹:……】
早知道“這天下本就是他打下來的”這句話是寫實,劉徹必不會質疑李世民的治軍之能。
篡位前以武將之身攻占七成以上的疆域。
篡位之後,李靖的戰功源於李世民擇其為軍事統帥。
秦念對李世民治軍的推崇,顯然並非出於私心。
【李世民:非朕一人之功,皆為眾將士竭誠奮勇,戮力同心之故。】
此時李世民總算是收拾好心情,可以再次與秦念相談。
【秦念:將士願意與你戮力同心,那也是因為你以身先之且同甘共苦。】
曾與陛下共同征戰的大唐將士皆憶起往昔。
以身先之。
陛下領兵作戰,常將驍騎衝陣,所向披靡。
亦常終日不解甲,晝夜追敵以殲之。
主將“每戰,親被甲冑為士卒先”,將士們又豈能不為之鼓舞,拚死作戰?
同甘共苦。
“每行軍頓止,必先巡閱營壘,士卒未食,未嘗先餐”,“有卒病疽,太宗親為吮膿”,“與軍士皆露宿於野,雨雪不張蓋”。
是故將士們都願意為陛下效死。
身在襄州任都督的尉遲敬德同樣感觸極深。
當初他與尋相舉城降唐,尋相與劉武周手下的降將都叛唐,唐軍其他將領都認為他也會背叛,就將他囚於軍中。
屈突通、殷開山認為他會因為被囚而產生怨恨,建議陛下殺了他。
唯有陛下信任他,不僅命人釋放他,還親自賜他珠寶,告訴他如果想要離開,這些財物就是路資。
在那時,尉遲敬德就決意效忠陛下。
【李世民:謝秦皇盛譽!】
確認秦念此言並非欲抑先揚,李世民坦然受讚。
心結已解,現在的他更加自信。
因天幕的存在,可以避開諸多過錯,李世民確信自己將會開創更高的偉業。
【秦念:朕還沒誇完。衛霍李靖的戰術皆在巔峰,但戰術是為戰略服務,沒有卓越的戰略部署,戰術上再怎麼取勝也毫無意義。】
【劉秀:正如項羽多次勝於戰術,然而於戰略上毫無意義?】
劉秀一點即通。
至於為何突然出言,是因為項羽敗於高祖之手。
此番出言,當然是迂迴委婉地稱頌高祖。
十日前的話題中不慎累及高祖,但此番是應和秦念,應不會再帶累先祖。
【秦念:你家高祖雖然戰術上麵對項羽一輸再輸,但戰略上善於採納張良韓信等人的謀劃,無論怎麼輸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