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86章
【秦念:明明在漢朝之時,
借兵刃弓弩之利可以“一漢當五胡”。】
【秦念:到你宋朝,百姓以從軍為恥;官吏貪腐致使武備落後,尤其戰馬極為稀缺;吃空餉問題極其嚴重,
軍費居高不下,底層士卒卻饑寒交迫——最終舉國積弱。】
一漢當五胡,出自“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這並不是指漢人就比得上五個胡人,而是指漢人藉助兵刃弓弩發揮的戰鬥力遠強於胡。
宋朝的工商業明明極為發達,其兵刃弓弩原本也該勝於異族,宋軍的戰鬥力絕不應該這麼差。
可惜宋朝的士大夫階級,
太貪了。
宋朝的皇帝,
更是沉浸在士大夫的讚頌聲中找不著北。
絲毫沒有意識到越是優待士大夫,
越是給他們各種免於刑罰的特權,其貪腐程度就越嚴重。
【秦念:儒家鼎盛,重文抑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換來的就是這麼個結果。】
秦念是在褒讚漢朝,
劉徹卻笑不出來。
畢竟秦念還補了句“儒家鼎盛”。
………
曆朝曆代的儒生皆羞愧欲死。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是儒家的理想中的君臣之道。
儒家鼎盛,
更是儒生的夢想。
可當真有一個朝代,儒家達到鼎盛,君王也當真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輕武、刑不上大夫、有八議之善——
其結果竟是四十漢不如一胡,竟是神州陸沉!
………
“儒家改史改得好啊。”
朱元璋麵色極其難看。
他是後世之君,
本該清楚宋朝是怎麼亡的。
但在儒家史官的書寫之下,
他卻以為宋以吏治鬆弛而亡,
是對貪腐懲治不利所致。
卻絲毫沒有意識到問題就在“儒臣”本身。
朱元璋同樣是皇帝,他不會將政策的失誤歸咎於宋太祖。
身為君王,所見所及都有限製。
儒臣本該是君王的耳目,輔佐君王治理天下。
可當秦念以非儒家的視角解讀宋朝的曆史,朱元璋看到的卻是儒家欺君。
從上到下皆在欺君!
儒史卻不是這麼寫的,儒家的史書隻是將責任歸咎於臣子“違背孔孟之道”,歸咎於“儒道不興”!
是了。
官吏清廉就是儒家治國的功績,貪官汙吏就是違背孔孟之道。
儒家哪裡會有錯?
【趙匡胤:朕甚悔之!】
趙匡胤心中極為沉痛。
他曾以為必須重文抑武,才能防止重演五代十國的頻繁改朝換代。
他曾以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就會對大宋儘心儘力。
君臣同心,大宋怎麼會亡?
可現實卻是貪欲無極。
這些士大夫不會認為自己獲得了好處,就該像助家族興盛一般輔佐宋帝。
他們隻會嫌貪汙得還不夠多。
即便國破,他們的家也不會亡,他們還可以侍奉其他朝代的君王。
君臣一心隻有個例。
故而唐太宗才會對魏征愛之甚極,縱有私授史官之事,也不忍將魏征墓移出昭陵。
君王與臣子就是不同的階層,是他過於自以為是!
【秦念:朕知道你為什麼抑武。你處在一個禮崩樂壞都不足以形容的時代,是華夏史上最慘無人道的時期。】
【趙匡胤:……】
宋朝之前的諸帝都皺起眉頭。
李世民更是憂心忡忡。
秦念曾說“五十多年整出十幾起篡位事件”,加上趙匡胤的商稅“治的就是你朝羈縻之策的遺留問題”。
可見宋朝就在唐朝滅亡的五十多年後建國。
他本以為頻繁篡位就足見唐宋之間是何等亂世,甚至將其與五胡十六國時期並論。
可如今秦念說的竟然是“華夏史上最慘無人道”!
唐宋之間,究竟亂到什麼地步?
【秦念:其他時期的吃人,是“歲饑,人相食”。但你所在的時期,卻是不饑也食人,將食人視作平常,甚至以食人為樂。人肉被與豬肉一同售賣,價格還更為低賤。】
史書上的記載遠比秦念描述的更為黑暗。
秦念原本想複述原文,但打字的時候不由得想到“天幕”的設定是麵向所有人。
真將五代十國的史書原文放出來,極有可能給小孩造成心理陰影。
出於扮演的沉浸感,秦念沒有發原文。
【趙匡胤:朕是因此以為武將之害高於文臣之害。】
【李世民:這是……朕的過錯?】
李世民聲音顫抖。
這十日以來,他將秦念提及的所有大唐亡國之因都熟記於心,無數次推演大唐如何因這些弊端走向亡國。
可李世民怎麼也沒想到,大唐留給後世王朝的,竟是如此慘烈的局麵!
羈縻之策、藩鎮割據、戰亂不止、武將篡位、以人為食……
李世民已是悲痛萬分。
【秦念:不是,唐朝該為這事負責的皇帝有很多,遠遠輪不到你。真要這麼追根溯源,那就得追溯到孔子的“柔遠人”。】
【李世民:朕是皇帝。】
孔子提出柔遠人,那是一家之言。
李世民不願將自身的過錯歸咎於古人。
錯在身為皇帝的自己不該采用儒家的柔遠人。
【秦念:追溯皇帝?劉徹?】
【劉徹:朕隻管得到在位時期的事,此後的皇帝如何治政又與朕何乾?朕又沒有要求後世尊崇儒術!】
【秦念:這才叫高配得感。二鳳,多跟劉小豬學學,心態好才能像他那麼長壽。】
【李世民:……】
【劉徹:哼!】
【秦念:正如劉徹所說的,你又沒有留下祖訓去逼迫後世皇帝沿用你的政策。僅羈縻之策最多也就是異族皆反,回到大唐建國之初的狀態。】
【朱元璋:……】
看到自己被迫發言,朱元璋就知道秦念在點他。
他確實留下了祖訓,認為按祖訓治國大明就能得以長存。
可事實卻是大明亡於異族。
那他留下的祖訓……
【秦念:惡化到趙匡胤所麵臨的局麵,是因為後世皇帝作出大量錯誤的決策,跟二鳳你的關係真不大。】
【趙匡胤:朕亦認為亂世至此為後世唐皇之過,與唐太宗並無多少關聯。】
【李世民:……】
李世民還是為唐末的百姓而深感悲痛。
更是下定決心,將竭儘所能革除大唐的各種弊端。
【秦念:趙匡胤,武將過盛的時候,是應抑武興文。你也確實終結了那個最慘烈的時代,讓華夏百姓重新有了身為人該有的尊嚴,這是你最大的功績。】
【趙匡胤:朕為帝王,這是朕應該做的事情。】
趙匡胤的民心驟然躍升,直入前十。
距離五代十國的亂世隻過去了十五年,大宋的百姓們還記得那個時代。
原來是陛下讓他們不再為人食!
【秦念:但文武不該對立,而應互相促進。你覺得軍隊過於野蠻,就應該去塑造一支文明的軍隊,去教導將士們善待百姓,而不該是以文抑武。】
【趙匡胤:朕受教。】
武興文廢,是五代十國的倫理皆喪。
文興武廢,是大宋亡於異族,神州陸沉。
趙匡胤已經明白自己錯在何處。
【秦念:現在本該繼續說三冗的問題。但朕突然想起了一件事——王繼勳這個畜生,為什麼還活著?】
王繼勳怒視天幕。
這秦念憑什麼如此辱及他!
他曾參與平定嶺南,於大宋有大功,他的同母姐姐是皇後!
【趙匡胤:……】
趙匡胤當然知道秦念為什麼罵王繼勳是畜生。
王繼勳被部下告狀,趙匡胤就解除了他的兵權,降其職為彰國軍留後,需要定期朝見。
結果王繼勳在家以切割奴婢的肉為樂,前後有多人被害。
直到一日下雨把牆淋壞,一群婢女跑到宮門訴冤,趙匡胤才知道此事。
但他畢竟是孝明皇後的弟弟。
孝明皇後是趙匡胤的第二任妻子,孝明皇後所生的子女三人皆早夭,她自己也年僅二十二歲就崩逝。
趙匡胤削奪王繼勳官爵後想將他流放登州,但顧念與皇後的舊情,最終任命他到西京洛陽任職。
後世秦皇是要為死去的奴婢伸冤?
【秦念:“繼勳殘暴愈甚,強市民家子女備給使,小不如意,即殺食之,而棺其骨棄野外。女儈及鬻棺者出入其門不絕,洛民苦之而不敢告。”】
【秦念:“繼勳具伏自開寶六年四月至太平興國二年二月,手所殺婢百餘人。”】
【趙匡胤:!!!】
趙匡胤震驚地望著天幕。
王繼勳竟敢強搶百姓的子女,稍不如意就將其殺死食人?!
殺婢女上百人?!
【秦念:趙光義在這事上辦得可比你像個人:“乃斬繼勳洛陽市及為強市子女者女儈八人,男子三人。長壽寺僧廣惠常與繼勳同食人肉,令折其脛而斬之,洛民稱快。”】
【趙匡胤:河南府尹,立即徹查此事!朕要斬了他!!!】
王繼勳恐懼得癱倒在地。
當死亡輪到自身時,他才知道恐懼。
【秦念:此前這個畜生“以臠割奴婢為樂,前後多被害”時,你放過了他。此後這無辜被殺食的上百人,死於你對他的縱容——後世都記著呢,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這是朕的過錯,是朕不該為私情縱容他!!】
【秦念:他是皇後的弟弟,所以你放過了他。那恭喜你,你和你的孝明皇後,都因為王繼勳這兩大罪行被後人追著罵。】
秦念當然是在危言聳聽。
事實上知道這事的人不多,也沒人會責怪早逝的孝明皇後。
但秦念必須這麼說,才能讓各朝的皇帝掂量著:
因為顧念死者的舊情去饒恕罪人,那麼罪人的罪孽就會被後人算在自身以及這個死者頭上。
【趙匡胤:孝明皇後早逝,她不知此事!】
【秦念:她冤,還是被臠割而死、被殺食的上百人更冤?】
【趙匡胤:……】
趙匡胤悲痛不能言。
而各朝的皇帝也都受到警示。
朱元璋臉色鐵青。
庇護親人有何不對?秦念為何如此不依不饒?
【秦念:冗兵之後是冗官。你朝冗官的俸祿在財政支出的占比甚至超過了軍費。】
【趙匡胤:……為何?】
驟然又回到國政,趙匡胤強打起精神。
殃及孝明皇後非他之願,如今也隻能斬殺王繼勳等人以謝天下。
還有給予那些無辜死者的家人以財物,撫慰死者。
【秦念:趙光義一朝,執政僅二十一年,科舉製錄取進士就錄取近千五百人,以及考進士多次不中特賜本科出身的特奏名兩三千人——唐朝到滅亡也才取了七千多人。】
【李世民:……】
【趙匡胤:……】
趙匡胤猜得出光義為何如此。
得位不正,試圖以此籠絡天下士人之心。
難怪光義明知折杖法之弊,卻沒有對其作任何改動。
既然要籠絡人心,又哪裡會改動於官吏有益的折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