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87章
【秦念:因為得位不正,
他還大規模封賞功臣的親屬為官,數量也有數千人。】
【秦念:他這麼做應是為了讓自己提拔的官吏取代你朝的官吏,又由於提拔的幾乎都是文臣,
文官壟斷官場,徹底塑造大宋重文抑武的風氣。】
【趙匡胤:此番不會再有此事。】
秦念沒有說宋太祖搞職權分割、官職分離也會導致冗官,但這已經是代價最小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
且大宋的財政完全能夠負擔得起這個程度的冗官。
假如趙光義完全照抄宋太祖的政策,冗官還真不至於到後期那個地步。
【秦念:冗官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出在你的流民安置政策,招撫了大量流民充任的胥吏。】
【趙匡胤:朕已知此策之謬誤,往後必皆用“以工代賑”之法替換。】
趙匡胤在認錯,最焦躁的卻是朱元璋。
宋朝最嚴重的三冗問題,其中的冗兵冗官竟然都與宋太祖一句“唯養兵為百代之利”有關。
而他朱元璋,
可是在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編纂《祖訓錄》。
大明亡於異族,
難道也和他留下的祖訓有關?
這個疑問甚至都不能算疑問。
就目前所見,
朱元璋就已經意識到“低薪養官”“富養宗室”極有可能遺禍後世。
【秦念:冗官形成巨大的利益集團後,後世宋帝有人想要變法,也無**成。】
【趙匡胤:德昭!】
【趙德昭:我必遵父皇之意!】
見秦念道出大宋的種種弊病,趙德昭反而安心。
他最怕的就是什麼都不懂,
反而傷國之根本。
如今得知弊病所在,
他就有了治政的目標。
【秦念:趙匡胤,
後世並不認為你能和二鳳比肩。】
【趙匡胤:朕知道。】
前四人中,唯有他不是“千古一帝”。
秦念將大宋許多問題點出,不留半點情麵。
但趙匡胤對他並無怨言。
他清楚一旦將這些問題全部解決,再結合秦念談其他皇帝時的各種政策,大宋的國力必然迎來暴漲。
【秦念:但在文治上,
朕認為你要高於二鳳,
說是朕之前的第一人也不為過。】
富宋的富,
就是宋太祖最大的文治——
宋時工商農的地位皆遠超其他封建王朝。
趙匡胤沒能躋身千古一帝,完全是武功拖累文治。
更令人惋惜的是宋太祖並非沒有實現武功的能力,而是他死得太早。
以宋之富,若是能配上大一統的武功,“唐宗宋祖”或許真能算作並列關係。
但即便武功不夠,憑借為富宋奠定基礎、終結五代十國重塑人倫道德,也足以讓趙匡胤躋身聲譽榜前九。
【趙匡胤:這……朕不敢當。】
【李世民:朕亦覺文治不及你。】
看到趙匡胤種種富國之政,李世民自歎弗如。
秦念曾言農工商的相互促進,他對此雖極為欣賞,卻也還是頗有顧慮。
直至今日看到趙匡胤的治政之後,李世民才明白這種相互促進有著怎樣可怕的潛力。
宋朝沒有完成大一統,太原以北皆在異族掌控下,疆域遠不及大唐的一半。
卻有著三倍於大唐的富裕!
若不是趙光義弑兄篡權,在這樣富裕的財力支撐下,加上趙匡胤部署北伐時的表現——
趙匡胤治下,宋朝必不會僅限於中原之地。
【劉徹:秦念,你自認文治武功皆居首位?】
劉徹很是看不慣秦唸的自負。
【秦念:不,朕隻是文治居首,武功居首者隻能是祖龍。】
秦念當然得認為自己文治第一,不然怎麼配得上民心榜首的位置?
至於為什麼說武功居首為祖龍,那當然是因為“始皇帝”。
有人認為大一統思想早已有之,故而始皇帝不能被賦予“大一統”功績。
郡縣製也是早已有之,始皇帝一統六國也不過是繼承六代秦王遺澤。
這話說的,就好像是個人都能替換嬴政當這個始皇帝。
時勢造英雄這話沒錯。
但那也得本身是英雄,才能為時勢所造就。
換做他人,真能一統天下並選定郡縣製治國,徹底改變華夏程序?
統一六國,在分封與郡縣的抉擇中選定郡縣製,以大魄力統一文字與度量衡,以秦法重定華夏秩序者——
始皇帝。
嬴政。
【嬴政:……】
嬴政嘴角上揚。
【劉徹:秦朝的疆域還沒漢朝廣闊。】
劉徹並非不認可始皇帝的武功,隻是不服秦念將文治武功居首者皆歸於秦。
【秦念:開創的功績遠高於繼承。】
【劉徹:……】
“所謂千古一帝,其必有突破時代限製的開創性功業。漢武帝的功業,在於為華夏鑄魂。”
想起自身被後世定論為千古一帝,也是因為“開創”之功。
劉徹無法反駁。
【劉秀:文治居首,秦皇時期亦富於宋?】
劉秀也就嘗試著問一下,本以為會為天幕所阻。
然而就如他此前所猜測的那般,天幕的規則限製越發寬鬆。
【秦念:比宋富隻是微不足道的一方麵,朕之一朝,如今最大的文治功績是文盲率降到六成以下——十四歲以上識字不到千字者視為文盲。】
文盲率,文盲占據人口的比例?
秦念一朝,每十人就有四人認識千字?!
此刻各朝皇帝都懵了。
在此之前,他們都認為武功自是比開疆拓土,文治應是比較各朝富裕程度。
可秦念卻驟然拉出一個他們未曾設想過的文治計算方法。
文盲率?!
此時眾人都想起了秦唸的科舉製——
那些遍及各地的裡學。
………
秦念編造文盲率為六成以下,是參照開國時文盲率為80,而1964年為381,取中間值。
網上說明朝的文盲率在70-90,假設這個資料屬實,秦念編的“六成以下”就不足以證明自己文治第一。
但這個數字沒提文盲的標準。
事實上史學界至今沒能確定清朝的文盲率,就更彆說距今更久遠的明朝。
——清朝識字率低於1為誤傳,那是新式學堂學生的占比。
秦念可以確定:以識千字為標準的文盲率,六成以下就足以碾壓所有封建王朝。
1930年的《尋烏調查》記載:“女子可以說全部不識字,全縣女子識字的不過三百人”。
這是農村的資料,但封建王朝的農村人口占比在90以上,低於10的城市人口對總體資料影響不大。
據此可以判斷,封建時代女子的識字率可以忽略不計。
而男子的識字率最樂觀也就30(三名男子中就有一人認識千字),不樂觀那就是《尋烏調查》的“識字二百”隻占百分之二十,要是標準提高到識字一千,那就更低。
男女一同計算,各朝文盲率就必然高於85,大概率在90以上。
至於以通俗小說的發展來測算明朝的文盲率,那肯定不對。
因為清朝的書籍出版種類為明朝的三倍以上——印刷技術的進步將書籍的價格打下來,這纔是小說行業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
【劉秀:秦皇文治,古之無二。】
劉秀心服口服。
這已經不是孰強孰弱的問題。
既然連此前文治最強的趙匡胤都未有秦念那般的“科舉製”,其所在一朝的文盲率肯定也不低。
各朝與秦念一朝比什麼文治?
完全沒法比。
………
各朝儒生皆訥不能言。
再迂腐的儒生,也知道文盲率降到六成以下是什麼概念。
那是孔聖尚不能及的“有教無類”!
儒家都認為自己或許武功太差,但文治應是第一。
就算出現宋朝的舉國淪喪於異族,但宋之富難道不是他們的功績嗎?
結果秦念這個極厭儒家的君王,卻是在富於宋的情況下兼顧武功,還讓十人中就有四人認識千字!
【朱元璋:你朝既然富於宋,又為何要考古?】
朱元璋依舊對秦念盜陵之事耿耿於懷。
【秦念:朕說了,那是保護性挖掘。】
【朱元璋:……】
【秦念:國防壓力大,朕也是不得已。】
此時再次見到“國防”一詞,諸帝肅然。
秦念此人相當自負,卻不修陵寢也要加強國防。
他還自認用兵強於唐太宗,卻需以勝宋之富來強國防,且依舊麵臨外界威脅,甚至不得不盜前朝之陵。
那些異族究竟強盛到什麼地步,才能讓秦念如此忌憚?
【秦念:趙匡胤時期的治政的利弊,基本上都說完了。時間還早,等趙德昭上報完天災情況,大家有什麼想說的,都可以進行討論。】
秦念確實沒多少可以說的。
其實也可以說說杯酒釋兵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但趙匡胤的情況太特殊。
他最大的意難平應該就是死太早。
武功沒能配得上文治,文治還被趙光義的後代牽連。
在說完趙匡胤的功過之後,再把這些無足輕重的話題拿出來水時間,就顯得很不協調。
於是秦念決定發動其他同事一起找話題。
這也是她的一次嘗試。
不是每個皇帝都像前三個皇帝那樣有著眾多適合在聊天群討論的史實,甲方的規則中也並不包括聊天時隻能聊史實——皇帝間的閒聊應該不犯規。
………
趙德昭起初還有點懵。
等父皇詢問開寶八年十二月至今,大宋何時於何地遭遇天災,他才反應過來。
【李世民:朕欲辦裡學,但財政與老師皆不足,當如何開始?】
等趙德昭上報完災情,李世民率先發問。
………
李世民已經在推行科舉製?
劉徹很是不滿。
此時帝國雙璧尚未歸朝。
幣製改革尚在進行中,修法、治河尚未開始,汲黯也還沒回到長安。
結果這李世民就已經開始在施行科舉?
不過李世民遇到的問題,大漢也會遇到。
能提前得到解答也不錯。
【秦念:先試點。先擇一部分割槽域進行試點,發現問題也能及時改進,再逐步向其他地方推行。】
【李世民:有農人稱子女不能入學,農家幼童亦需參與耕織之事。】
【秦念:農忙時學校放假,農閒時開學。幼童入學包吃,強製入學,父母不讓子女入學就入刑。】
李世民讓官吏將秦念之策儘皆記錄。
秦念如此流暢應對,必是遇到過同樣的問題。
有李世民為先,其餘人也儘皆讓百官商議哪些事務需要詢問秦念。
距離天幕初次出現,已有三十日之久,各朝許多新政都出現了問題。
………
“後世秦皇竟如此博學。”
武照感慨道。
始皇帝基本不言,但其餘八名常駐皇帝提出的問題各有不同,涉及方方麵麵。
李治不能發言,此時隻能旁觀天幕的言論。
好在他們遇到的問題也多是太宗皇帝遇到的問題,雖然不能問,但也能看到秦唸的回答。
………
嬴政不問,是因為他的問題最多,後世皇帝問的所有問題,大秦都會遇到。
那就沒必要問了。
待到他自身的話題,再將其餘皇帝未曾提及的問題逐一詢問。
………
同事們問的問題越來越刁鑽,很多都是秦念從未涉及過的領域。
好在她可以依靠搜尋引擎來查詢答案。
這群扮演者該不會每個人都在認真推演劇本吧?
有些問題小眾到她隻能在專業論文中找出答案。
這沉浸指數也太高了。
【係統:今日話題已關閉,全員禁言。】
秦念鬆了口氣。
哪裡是什麼自由討論,這分明就是答疑環節。
顯然,甲方並沒有給她留閒聊的漏洞——
群裡的皇帝人均工作狂,根本不會浪費時間在閒聊上。
同事們的扮演非常符合人設。
【甲方:明日話題:武曌。】
【甲方:請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