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88章
【今日話題:武曌。】
【相關皇帝加入群聊:李顯、李旦、李隆基。】
景龍二年,
安樂公主下嫁武延秀,儀仗從宮中出發時,李顯及韋皇後到安福樓觀看。
此時天生異變。
天幕排榜,
李顯看到自己的排名大驚失色。
………
同樣因排名而臉色驟變的是正打算將皇位傳給太子李隆基,再自稱太上皇的李旦。
說是內禪,但李旦決定依舊把控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及重大刑獄事務,其他政務才會全權交給李隆基。
等他成為太上皇,依舊是他稱“朕”,身為皇帝的李隆基自稱“予”。
說是禪讓,實則是李旦製衡太子與太平公主的手段。
自己聲譽排名不高,李旦並不覺得有多奇怪,他自覺就是平庸之君。
令他大驚失色的是李隆基竟然位列昏君之列!
………
與此同時,
李隆基位列第二的民心降到十名開外。
開元二十八年,
此時連年豐收,
京師的米每鬥價格不滿二百文。
天下太平安定,即使行走萬裡也不用攜帶兵器。
正是大唐極盛之時。
天降雙榜,當大唐百姓看到當今陛下那標紅的名字竟然位居昏君之列,凡是對曆史有所瞭解的人,
都心生恐懼。
但大多數的百姓並不瞭解曆史,
故而李隆基的民心排名下降得不多。
李隆基臉色極其難看。
此時正值朝會,
隨陛下走出大殿看到天幕的百官亦皆震恐。
………
李治猛然看向自家的皇後。
武照倒是想要為自己辯解,但在此刻她已明白沒有辯解的必要。
如果隻是武姓族人篡位,相關皇帝中就不應出現李顯,甚至還出現了李旦李隆基二人。
從此前的話題來看,“相關皇帝”皆為至親。
武曌、武照,
甚至還同音。
今日是天幕十日之變,
已經返回長安的李治於大殿外召開朝會。
大唐的文臣幾乎全是儒生,
二十日前見秦念道出儒家種種弊病後,眾臣皆還在茫然之中。
茫然於不知儒學中還有多少謬誤。
倘若以往得知皇後竟然篡位稱帝,他們此刻必然已經皆在死諫。
可如今儒學錯謬未清,再見皇後之聲譽竟然還在陛下之上,甚至是能與先帝一般位居前九的皇帝——
他們就不得不想到秦念所言“萬民與後世不在乎皇帝是怎麼上位”。
一時間竟陷入了詭異的沉默。
………
李世民原本對武曌極為欣賞。
認為如王莽一樣僅一人的帝王,還能有如此高的聲望實為不易。
但前提是武曌篡的不是唐!
看到雉奴之名從“觀眾組”回到“嘉賓組”,他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必是武曌篡了雉奴的皇位!
難怪秦念說武曌的處境與雉奴相似,竟是這麼個相似法?!
要不是雉奴的聲譽排名擺在那,李世民都要懷疑秦念是對大唐有嫌隙,故意騙他立雉奴為太子!
雉奴既然不是昏君,這武曌究竟是怎麼篡的位?
當然,李世民也並非沒有注意到疑點:
漢高祖的話題沒有胡亥,趙匡胤的話題也沒有被他篡位的皇帝,為何武曌的話題卻有雉奴?
又為何還有三個李姓皇帝?
但此刻李世民已無暇顧及這麼多。
“陛下毋怒,相關皇帝皆為李姓,必是如漢光武帝一般已然複唐!”
病情好轉,故而未缺席此次朝議的杜如晦連忙勸導。
此刻後宮內皇後殿內,李承乾拎起三歲的弟弟:“雉奴,你居然被人篡位?”
幼年李治還以為兄長是在逗他玩,咧著嘴直樂。
長孫皇後隻覺眼前一黑。
雉奴是被篡位,難道她的幼子也未能善終?
【聊天群發言許可權已發放。】
【李世民:武曌!你篡的是雉奴的位?!】
【武曌:……不是。】
秦念早就在期待今天的話題,看到首先發言的是二鳳,那叫一個樂不可支。
她還以為會是李治先出聲問武曌是誰。
結果李治沒出聲,反倒是李世民先出言詢問,還懷疑武曌是篡了李治的皇位。
是二鳳先發聲倒也不奇怪,這一連串的李,尤其是李治被移到嘉賓組,就足以說明武曌篡唐。
比較讓秦念感到意外的是相關皇帝居然還有李隆基。
之前的皇帝都是一兩個繼承人入群,武曌這邊居然是三個。
不過甲方也沒規定“相關皇帝”是怎麼算的。
從話題度和解決意難平這兩個角度,李隆基也確實該進群。
………
看到篡的不是雉奴的位,李世民的憤怒略降一二。
那就應該是篡李顯、李旦、李隆基這三人之一。
應該是李隆基,聲譽排名與王莽相差無幾。
如果是這樣的昏君,武曌篡位倒不是不能理解。
一定是這樣,不然雉奴的排名也不會這麼高。
這李旦、李顯……一個平庸,一個近乎昏庸,這兩人是怎麼從武曌手中奪回皇位的?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
【李治:弘兒怎麼了?】
見到阿耶之問,李治已然冷靜下來。
此前秦念說“亂臣賊子”時,武曌位列其中,顯然皇後就是篡位登基。
既然不是篡自己的位,那應該就是篡第三子李顯之位。
後來又還政於李旦或李隆基——既是李姓,就應是他與皇後的後人。
就李顯李旦李隆基這三人的聲譽排名,李治甚至認為皇後篡位情有可原。
當然,他的臉色還是很不好看,也不願意回頭看皇後。
隻是先問太子的情況。
若是聰慧如弘兒登基,皇後必然不會篡位。
武照暗自鬆了口氣,恐慌已一掃而空。
【武曌:弘兒是病逝。秦皇,朕已命當初為弘兒診治的太醫呈上病症,你可否為弘兒診治?】
【李世民:雉奴,你們……?】
李世民滿頭問號。
不僅是他疑惑,多智如房玄齡杜如晦都感到茫然。
啊?
太子與武曌是熟識?
熟識到得知武曌篡位之後,居然絲毫不怒,還問及他人之事?
這“弘兒”又是誰?
為何太子與武曌似乎都對他極為關愛?
【李治:……】
李治實在不知道怎麼跟阿耶解釋他跟皇後的關係。
他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與阿耶談及此事。
……他以為至少也得等他死後,才需要向阿耶請罪。
【秦念:把症狀發上來吧。】
秦念再度撥通了李爺爺的電話。
果然,武曌給出的症狀與脈象也不是隨便編的,李爺爺診斷出的結果是慢性遷延型肺結核。
………
天幕陷入短暫的寂靜,都在等待秦念給出診斷結果。
李隆基不是蠢人,而李顯李旦身邊也有聰明人。
………
在太子李隆基的提醒下,李旦意識到天幕中間的對話是怎麼回事:
母後在向後世秦皇詢問兄長病情的治療之法。
太宗皇帝、父皇、母後都不是在天有靈。
而是如自身一般,皆處在為帝之時?
【秦念:這病在李治時期屬於絕症,無法根治,隻能延緩病情。】
十五歲的李弘早就開始監國,也在朝會之列。
看到後世秦皇的診斷,怔然間看到父皇母後皆眼眶泛紅,亦是落下淚,拜倒在地:
“兒臣不孝,讓父皇母後為兒臣憂心!”
“快起來,地上涼!”
見李弘不肯起,李治連忙上前,與武照一起將太子扶起。
【武曌:……能延壽多久?】
武曌悵然,但也隻是悵然。
長子已離世多年。
【秦念:不勞累,不煩心,謹遵醫囑。雖然不能根治,但大概率能走在李治後頭。】
【李治:……】
【武曌:陛下享年五十有六。】
長孫皇後悄悄擦拭眼淚。
還好,這武曌與雉奴關係莫逆,又不是篡雉奴的皇位。
雉奴應是壽終正寢。
五十有六,雖非長壽,但也不是早逝。
先前秦皇說過風疾的醫囑,雉奴的壽數還能更長一些。
這李弘……應是雉奴的孩子?
【武曌:謝秦皇為弘兒診治。】
【李治:謝秦皇。】
李治自知多病,一直認為自己壽數無多,不想壽數竟是長於阿耶。
……皆因皇後為他分擔政事之故。
“不如為太子擇賢能女子為妃?”
李治詢問皇後。
武照當然明白陛下的意思,這是想要尋一女子為太子分擔政務。
如此,就不必更易太子,弘兒依舊能得以長壽。
她沒想到的是李治其實還有未竟之言。
——若不能尋到如皇後這般聰慧的女子,待弘兒繼位,李治決定依舊讓皇後攝政。
皇後的聲譽排名甚至在他之上,李治信任她的能力。
“陛下不如詢問秦皇,可有如此女子可為太子妃?”
李弘茫然:怎麼突然就從他的病轉到了給他找太子妃?
【李治:秦皇,你可知何家女子可為太子妃,為弘兒分擔政務?】
李世民欲言又止。
顯然,弘兒是雉奴的太子。
既是體弱至此,雉奴不該更易太子嗎?
怎麼會是想要擇女子為其分擔政務?
難道李弘是雉奴的獨子?
李弘因病早逝,雉奴不得不讓李弘的幼子即位,於是被托孤大臣武曌篡位——
也不對,此前雉奴似乎並不認識武曌,武曌誇讚雉奴之時,雉奴並沒有予以回應,兩人並非熟識。
疑惑太多,李世民很想詢問。
但社稷為重,先看秦念如何回答儲君之事。
………
秦念沒想到李治居然會這麼問。
她還以為李治會更易太子,然後逐一詢問李賢李顯李旦的情況,這腦迴路怎麼會是……
倒也不奇怪。
秦念恍然大悟:這李治自己也是體弱多病!
正是因為他風疾嚴重,才會有二聖臨朝。
所以李治這是完全不在乎武皇篡位,還打算給李弘也選個能力足夠的太子妃?
泰山封禪,乾封元年,這時候武皇說不定還沒有篡位的打算。
還是說李治認為隻要登基的是李弘,武皇就不會篡位?
李弘也確實得寵。
五歲被封為太子,八歲就加冠監國,足見其父母對他的厚望。
可惜,她並不認為李弘應該當太子。
【秦念:李弘就不適合當太子,一個連《春秋》中“楚世子羋商臣弑殺君王”都不忍讀的“聖人”,還治什麼政?】
秦念沒有直接罵,已經是顧及李弘屬於英年早逝,沒有對華夏造成實質性危害。
楚世子羋商臣弑殺君王,指的是楚成王想廢黜太子商臣,改立王子職為太子。
商臣帶兵包圍皇宮,迫使楚成王上吊自儘。
單看這段曆史,會覺得這是古代封建帝王常見的“父慈子孝”。
但楚成王是殺兄奪位,他與齊桓公爭霸,史稱齊楚爭霸,他還贏了——雖然是以熬老頭戰術熬死了年老的管仲等大批齊國能臣良將,這時齊國後繼無人。等齊桓公也被熬死後,齊國一蹶不振。
楚成王在位期間滅周邊十餘國,鎮壓夷越各族,楚地擴土千裡。
不過楚成王晚年時,楚將子玉不聽王令,非要和晉國交戰。晉文公退避三舍之後暫避鋒芒,子玉冒進而敗,這就是城濮之戰。
逼死楚成王的商臣也是個狠人,史稱楚穆王,在位期間扭轉城濮之戰帶來的劣勢,繼續開疆拓土。
而楚穆王的兒子就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
就這麼一段曆史,李弘的反應居然是“不忍聞”,於是不讀《春秋》改讀《禮記》。
《舊唐書》記載這一事件是想誇讚李弘的“誠孝”,但秦念看到這段隻覺幸虧李弘死得早。
她承認這李弘應該是個善人。
但善人當什麼皇帝?
【李治:弘兒隻是純孝。】
【秦念:一個不能正視人性之惡的皇帝,隻會被臣子一邊誇讚他聖德,一邊被當成蠢貨耍著玩,漢朝就有前車之鑒。李治,彆跟你爹似的,因為個人感情不肯正視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