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93章
【趙匡胤:朕絕不會讓儒家史官修唐史!】
不等任何人責問,
趙匡胤已經熟練地說出免責宣告。
………
李世民頷首。
以武曌的聲譽排名,他相信武曌不會昏聵到舍棄親生子嗣而取武氏子侄。
同被宋朝史官造謠,李世民對武曌反倒又多了一分認可。
【朱元璋:秦念,
你是因自身是女子,纔想要提升女子的地位?】
周禮的男女有彆是假,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私通是假,武曌欲立武氏子侄還是假。
反倒是呂雉臨朝稱製為後世稱頌。
回顧漢朝史書,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
縱有後宮乾政不利朝堂之事,也亦有如呂雉一般穩固朝堂的太後。
固有思維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朱元璋對此感到非常不適。
追究不適的根源——那就是秦念。
【秦念:朕沒有這麼高尚的情操。不過是華夏已至亡族滅種的邊緣,朕不得不求變。】
“自身是女子,纔想要提升女子的地位”這話其實也沒什麼不妥。
但秦念知道,
換個角度更適合用於說服“朱元璋”。
甲方搞聊天群,
應該就是想解決意難平。
明太祖搞的那一堆打壓女性的操作,
顯然算是意難平。
朱元璋的扮演者突然問這麼一句,肯定是為了“合情合理”地修改明太祖的劇本,秦念當然要幫同事鋪好台階。
【朱元璋:……】
天幕禁止謊言。
朱元璋來回看了這句話數遍,未能找出任何規避規則的痕跡。
華夏已至亡族滅種的邊緣?
外部是三境強敵,
內部……是異族。
他沒忘記那群聲譽榜排名不低的異族。
“亡族滅種的邊緣”……
“朕說儒家致使華夏衰落,
那是全方位的衰落。你不用太驚訝,
因為越往後就越矮。”
“你們分明都知道陰陽調和之說,怎麼就不懂得貶陰則勢必陽衰的道理?”
朱元璋陷入良久的沉默。
【趙匡胤:救華夏於將覆之際,秦皇若在聲譽榜,或在千古一帝之列。】
趙匡胤不吝誇讚。
在心虛之下就更得誇讚。
要找出非儒家出身的史官並非易事,於本朝實錄,
趙匡胤也決定采用秦念之策,
以多人修出多部史書互相印證。
而修唐史一事,
趙匡胤已多次承諾不以儒家史官修唐朝史書。
隻是這個人選,趙匡胤知道說出來必然為唐朝諸帝、甚至為秦念所不喜。
於是對此相當心虛。
雖是心虛才誇讚,但能夠現於天幕,這也算是真話。
【秦念:蓋棺才能定論。朕還沒死呢,誰知道會不會晚年跟李隆基一樣昏聵?】
【李隆基:……】
李隆基一直沒出言,是因為此前的話題他都不好插話。
此外就是他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會被視為昏君!
晚年……他是晚年昏聵?
而隨著秦唸的定論,李隆基的民心再度下降。
………
武曌時期。
少年李隆基知道陛下極有可能採納秦唸的建議,擇太平公主為皇儲。
秦念民心居首,其透露的功績過於駭人,更是步步遞進——
貶低儒家,言上古女子為尊,說陰衰致使陽衰,以及透露後世的危患……
僅僅四十日,就幾乎掃平了太平公主繼位的所有阻礙。
………
李顯時期。
李隆基與其父李旦皆被禁軍所囚。
此時安樂公主大婚,李隆基等人皆在觀禮。
看到李隆基之名時,韋皇後就臉色驟變,諫言陛下立即拿下這兩個逆賊!
太平公主為李旦父子說情,兩人才沒有立即被誅殺。
然而轉瞬就看到秦念道她是皇儲的首選。
太平公主隻能拚儘全力思考如何自救。
年輕的自己或許正欣喜若狂,但如今的自己卻麵臨死局!
“陛下!阿耶若是問起臣妹與四哥,你要如何作答?”
太平公主跪地泣道:“至少等阿耶問過我們,你再殺我們不遲!”
已經被韋皇後勸動的李顯再度動搖。
………
“李隆基晚年昏聵?”
武曌此問為天幕所阻。
李隆基民心雖降至十九,但這個民心遠沒有低到會有人在盛世誅殺他。
既然不會被殺,李隆基的話題就不會放開。
武曌思索如何避開限製,才能問清楚李隆基是怎樣的昏聵、方致使聲譽與民心差距如此之大。
知道後事,才能防止太平重蹈李隆基的覆轍。
【李世民:李隆基是雉奴的後代?】
既然確定是前明後昏,從李隆基此前排第二的民心來看,應是正處於明君時期。
李世民當然想要勸誡他一番。
既為李隆基應是雉奴的後人,也是為了大唐的百姓。
君王昏聵,最苦的是百姓。
【秦念:他是李旦之子,李治的孫子。若是太平公主驕奢的毛病改不了,李隆基就是武曌皇儲的次選。】
秦念不確定太平公主的驕奢是形勢所迫,還是秉性如此。
那就以李隆基為備選,讓太平公主有緊迫感。
………
必然改之!
太平公主已經在入宮覲見的路上。
當然,她也一直挑簾關注天幕之言。
此時的李隆基年僅十五歲,正在懷疑人生——為何位居昏君下遊?
見秦念說自己是皇儲的次選,李隆基卻並沒有感到喜悅。
倘若姑母太平公主繼位,能容得下他?
【李世民:次選?】
【秦念:但凡早點死,以他的巔峰時期的文治武功,說不定能排進聲譽前十。怎麼他就沒遺傳你的風疾呢?偏偏就遺傳了武曌的長壽。】
話是這麼說,秦念其實覺得李隆基幸虧沒死那麼早。
真讓他死在開元盛世,位居明君之列,那纔是便宜了李隆基。
開元盛世怎麼來的?
除了承襲前麵三位明君的遺澤,以及李隆基開元時期整頓吏治知人善任之外——
是改府兵製為募兵製,設立節鎮來減少邊防支出。
宇文融括田取得相當大的成效,土地兼並問題得以緩解。
加上命好地遇上難得的風調雨順,也就有了被譽為封建時代盛世之最的開元盛世。
然而與之相對的是:節度使軍財政三權合一,權力迅速膨脹;向既得利益階層妥協,開元十七年就將宇文融貶到外地,土地兼並問題迅速惡化,此後數次下詔禁土地兼並,處罰卻相當輕微。
這節度使坐大、土地兼並問題急劇惡化的後患——
就該由李隆基自己嚥下苦果。
【李世民:……】
【李隆基:……】
李隆基隻是開始沉溺於享樂,但並不代表他昏庸愚蠢。
他甚至在思索秦念口中的“巔峰”是哪一年。
是之後,還是之前?
自己是否已經處於昏聵之中?
他想到三年前連殺三子,又想起今年借太後忌辰之名敕令壽王妃出家。
李隆基額上沁出冷汗。
【武曌:既是如此,李隆基為何不能為首選?晚年昏庸之事,亦能改之。】
太平公主掩飾好情緒。
她絕不能露出任何對陛下的不敬之色,哪怕現在她還沒有抵達皇宮。
如此絕佳的機遇,她絕不能讓其因自身的緣故而錯失!
武曌此問,並非是不願立太平為皇儲,甚至她內心已經做出了立太平為皇太子的準備。
隻是秦念說李隆基有著聲譽榜前十的才能,她不問,就必然會有臣子質疑太平是因女子的身份,才得秦念看重。
【秦念:大唐實亡於李隆基。就這麼個玩意,但凡有首選,那還是彆了吧。】
【李隆基:大唐怎會是亡於朕?!】
李隆基不能理解!
他分明就看到了太子李亨之名,憑什麼說他是亡唐之主?
可當問完,李隆基就注意到“實亡”一詞。
………
李世民也是心中一驚。
可仔細看“實亡”二字,就知道李隆基並非真正的亡國之君。
但“實亡”更甚於“名亡”。
正如西漢之亡不在於幼帝劉衎,而在於漢成帝劉驁。
【秦念:你不認?老趙,朱八八,朱棣,你們怎麼看?】
【趙匡胤:確為亡唐之主。】
【朱元璋:致使損口近三千六百萬,十去其七,亡唐者李隆基無誤。】
非讓在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取一人為儲君,就算是朱元璋也隻能以太平公主為首選。
哪怕隻是守成之君,也不至於如李隆基這般讓大唐由盛急轉為衰。
【朱棣:藩鎮割據之始,宋前亂世之源,皆起於李隆基。】
【李隆基:……】
李隆基臉色慘白。
這三人都是聲譽榜前九之君,亦是後世之君。
損口近三千六百萬、藩鎮割據之始、宋前亂世之源!
他看到了開放曆史話題中的“宋太祖趙匡胤”。
藩鎮、亂世……
李隆基隻覺寒意湧入四肢百骸。
他幾乎是立即想到了他所設定的節度使!
他的民心在此刻直跌百餘位,其治下百姓皆驚恐於“損口近三千六百萬”!
【李世民:割據……竟是如此。】
僅憑朱姓皇帝的兩句話,李世民已經猜出李隆基是怎麼回事。
唯有戰亂能使得“損口近三千六百萬”,而起因或許就在於藩鎮割據。
而藩鎮割據武將為重,就有了宋初的以人為食。
李世民為大唐百姓而慟。
此時的大唐人口還不到三千萬,李隆基一朝卻有五千多萬人口,如此極盛之時,卻遇上君王晚年昏聵!
【秦念:李隆基,你的盛世不是你一人之功,是承襲李世民、李治、武曌三人的遺澤,亦是透支大唐的未來。】
【秦念:你到晚年卻沉溺於享樂,對種種隱患視而不見,透支未來獲得的盛世也迅速迎來反噬——大唐在極盛之時轉衰,數百年亂世自你而始!】
為何說是透支?
土地兼並問題暫且不談,光是節度使製度,秦念就可以說開元盛世在武功上有著巨大的水分。
節度使製度,是將邊防壓力轉嫁給邊鎮地區,以減少中央的財政壓力。
軍、政、財三權合一的節度使,權力高度集中,政務決策效率與軍事指揮效率都得到空前加強。
於是此時的唐朝不僅能收複此前的失地,甚至還能開疆拓土。
但這就是在飲鴆止渴,將地方權力下放給節度使,從而換取短暫的盛世。
後果也極其慘痛——
藩鎮軍隊久經沙場,戰鬥力遠超中央:安祿山造反時,內地“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戰,聞其兵起,朝廷震驚”,“祿山令嚴肅,得士死力,無不一當百,遇之必敗”。
安祿山十一月造反,十二月就攻陷東京洛陽,第二年六月就攻陷長安。
安史之亂帶來的直接損失是三千六百萬人口,此後藩鎮割據成為痼疾,最終演化成慘無人道的五代十國。
從安史之亂爆發開始算,到趙匡胤建國,期間曆經兩百多年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