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94章
【李隆基:朕、朕……】
早在四年前,
他想任命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宰相張九齡以牛仙客“目不識文字”為由極力勸阻,李隆基就罷免張九齡、裴耀卿,
拜李林甫、牛仙客為宰相。
此後監察禦史周子諒說牛仙客沒有宰相的才能,李隆基就將他杖殺,並將引薦周子諒的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
自那以後,李隆基就很少聽到難聽的諫言,隻能聽到李林甫的歌功頌德。
如今天幕點出大唐將要迎來巨變,藩鎮作亂十去其七!
藩鎮割據……
李隆基此刻想到了張九齡的諫言:“祿山狼子野心,麵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
如今張九齡已薨,
安祿山卻是平盧兵馬使。
【李世民:李隆基,
你若繼續如此昏聵,
不如早些將皇位禪讓他人!】
此前得知宋前亂世竟是以人為食時,李世民就深感愧疚。
當時趙匡胤和秦念都說過錯不在於他。
如今李世民總算知道禍起何人。
竟然就是此前民心一直在他之上的李隆基!
想到大唐百姓何等信任這個曾孫,卻在他的昏聵之下遭遇“十去其七”的兵禍,更是麵臨數百年亂世——
李世民怎能不痛恨!
………
而太宗皇帝這句話一出,
李隆基的民心再度驟降百名!
李白望著天幕,
憂心於秦念所說的“反噬”。
陛下今年五十有六,
顯然已經算是“晚年”。
但比起年齡,陛下罷免張相,重用李林甫之流纔是真正的昏聵之兆。
“反噬”將起於何處?起於何年?
【李隆基:朕、我會立即改過!】
【李世民:但願如此。】
天幕禁止謊言,李世民再怎麼厭惡李隆基,也知道他這話不是謊言。
雖然不知道是真心要改過,
還是因為不願意禪讓而承諾改過。
從目前所知的情況,
李世民推測李隆基必是將軍權下放“藩鎮”以應對異族,
在換來短暫的盛世後,藩鎮坐大引發兵禍,大唐因此轉衰。
李隆基既然處於極盛之時,藩鎮之危恐怕已然形成。
李世民不能勒令他禪讓。
——李隆基不願意交權,勒令他禪讓就極有可能引發社稷震蕩,使得藩鎮兵亂提前發生。
【武曌:隆基,你初入群時民心第二,定是鼎盛之時。此時改過,為時不晚。你務必以社稷為重,延續盛世,以護百姓平安。】
李隆基算是武曌頗為寵愛的皇孫。
四歲時被她過繼為弘兒之子。
七歲時李隆基就敢嗬斥金吾大將軍:“吾家朝堂,乾汝何事?敢迫吾騎從!”
得知此事後,武曌覺得李隆基甚異,對他頗為寵愛。
雖然這種寵愛也算不上深。
現在為李隆基解圍,是武曌知道太宗皇帝愛民心切,才會對李隆基如此冷漠。
恐怕此時,房玄齡等人就在勸諫太宗皇帝。
………
“既然武曌已經說了,朕就不必再說。”
李世民知道臣子們勸諫,是因為李隆基不願禪讓已成定局,民心太低對彼時的大唐不利。
倘若武曌不言,李世民再怎麼不情願,也得用類似的話助李隆基提升民心。
房玄齡等人看到李隆基的民心恢複到中上遊,這才停止進諫。
【李隆基:臣謹遵詔!】
皇祖母於李隆基有殺母之仇,亦有幼年幽禁之恨。
正是因此,他執政後嚴格限製後妃乾政。
可此刻他卻是再度以臣自稱。
【秦念:李旦李顯,你倆是在裝死嗎?】
見這個話題告一段落,秦念主動開啟下一個話題。
可惜,李隆基的劇本居然不是立即禪讓。
不過也能理解,願意主動禪讓的皇帝纔是少數,絕大多數的皇帝都是以權勢為重。
唐玄宗李隆基顯然不是願意交出權勢的皇帝。
【李顯:朕……】
【李旦:朕已欲將皇位禪讓太子!】
【李旦:太子是李隆基!】
怕先祖們不知太子是誰,李旦連忙補充道。
至於太子晚年昏庸之事,現在群裡的“李隆基”已得到先帝的認可,他當然就沒必要廢太子。
出言後,未見先帝們反駁,李旦更是鬆了口氣。
其實之前的禪讓,李旦想的還是隻讓渡一部分權力。
如今他不能這麼做——
太平公主被阿耶和阿孃定為儲君之後,就會威脅到皇位。
可他就剩太平公主這一個同胞妹妹,李旦又實在不忍殺她。
萬分為難,又為聲譽榜的緣故更加清楚自己的平庸,李旦決定徹底禪讓。
不掌權就不必考慮諸多事情。
他已經習慣了逃避。
【秦念:李治武曌,這兩個時期太平公主的性命,你倆不管管?】
【李治:?!】
【武曌:?】
【李顯:……】
【李旦:朕絕無傷及妹妹性命之意!】
李旦確實無此意!
他此前一心想要在妹妹與太子間尋求平衡。
如今想要徹底禪讓,也是不願意對妹妹下手。
【李治:顯兒,你要殺太平?】
【李顯:……】
李顯不敢作聲。
其實早在太子李重俊謀反時,他就有殺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想法,隻是禦史中丞蕭至忠泣奏:
“陛下富有四海,貴為天子,豈不能保一弟一妹,受人羅織?宗社存亡,實在於此。”
他這才放過他們。
“阿耶!你先前放過相王,結果卻是相王篡位!你不能再姑息他們了!”
安樂公主再度進諫,欲殺李旦三人!
【秦念:因為李顯廢物,他的皇後是廢物,他想立的皇儲安樂公主也是廢物。】
【秦念:李治,趕緊想辦法救一下。不然太平和李隆基都死在這三個廢物手中,這個時期的大唐怕是要亡得更快了。】
“萬騎軍!你們要助紂為虐,殺吾與李隆基,致使大唐早亡嗎?”
太平公主突然站起,厲聲喊道!
羽林軍許多軍卒麵露茫然。
“誅逆賊!速誅逆賊!”
見禁軍竟有遲疑之色,安樂公主顧不得先求阿耶,連聲勒令他們動手!
………
秦念判定廢物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拿著什麼牌打出了什麼效果。
李顯就不說了,史書認定的廢物。
韋後和安樂公主這母女倆,有著李顯的極度偏愛,還能在李顯死後秘不發喪一日,以令韋氏家族掌控禁軍。
結果十九日後就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誅殺。
先機占儘,結果慘敗。
這不叫廢物叫什麼?
至於為什麼說李顯想立安樂公主為皇儲,則是出自上官婉兒的墓誌銘:
“以韋氏侮弄國權,搖動皇極,賊臣遞構,欲立愛女為儲。”
上官婉兒冒死四諫來阻止李顯立安樂為儲,第四次“飲鴆而死,幾至顛墜”。
飲毒後差點死了,是李顯憐惜她的才能與堅貞,讓太醫將她救了回來。
這就說明李顯必然有立女兒為儲君的念頭,上官婉兒才會如此死諫。
太平公主為上官婉兒書寫悼詞“千年萬歲,椒花頌聲”。
顯然,上官婉兒是太平公主的人,忠於李唐。
不過李隆基篡改曆史,《舊唐書》的記載是上官婉兒勸韋後行武則天之舉,還與武三思私通弄權。
【李治:李顯!你不得……】
“陛下,應直接擇定太平為皇帝!”
武照卻是想到李顯的數次沉默,果斷諫言道。
李治早就習慣採納她的諫言。
【李治:李顯無能,當以太平為帝!】
太平公主大喜:
“先帝詔令、以吾為帝!萬騎軍,為朕誅逆!”
羽林軍為禁軍主力,本為太宗時期的百騎,後為阿孃擴至千騎,又被李顯置萬騎。
她此前沒有阿耶詔令就敢站起來策反他們,是因為她知道羽林的將領與李隆基暗中結交,而羽林軍的士卒們出身多為六郡良家子。
太平公主就是在賭他們更忠於太宗與高宗,而不是登基未滿四年、縱容妻女跋扈虐下的李顯!
李隆基看著萬騎士卒皆應姑母之言,心緒極為複雜。
他暗中與羽林軍中上層將領結交,但隻要李顯還活著,他就很難鼓動羽林軍弑君。
如今姑母得皇祖父詔令,得位極正。
又不像李顯三人那般無能,不可能給他登基的機會。
他甚至不認為姑母會放過他。
………
秦念看著李治前後兩段截然不同的話,很快就猜到原因。
李治的扮演者真是個天才!
這是在扮演被武則天勸說後改主意?
太細節了。
【係統:檢測到嘉賓組成員“李顯”已死亡,檢測到李治已確立李太平為皇帝。】
【係統:相關皇帝加入群聊:李太平。】
就是係統太出戲了。
完全辜負了李治的好演技。
上次趙德昭殺趙炅也是這樣,簡直就是現殺。
不對,趙炅好歹還掙紮了一下,假裝正在被殺。
這李顯死得也太迅速了吧?
演都不演了!
比這更讓秦念無語的,是太平公主被起名李太平。
太扯了吧?
史書沒有記載太平公主的原名,李令月之說是對“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的斷句錯誤。
“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是錯誤斷法,“令月嘉辰”其實是固定句式。
但隨便編個名字,也好過李太平。
秦念搖搖頭。
估計甲方是重金請人扮演曆史人物,卻忘了係統管理員也得找個合適的人。
秦唸的思緒相當飄忽,念頭又轉到了——
這“係統”該不會是金主本人吧?
金主顯然不會缺請專業人士的那點錢,那就極有可能是金主自己在充當“係統”。
秦念迅速放棄找甲方提議換“係統”的想法。
………
太平公主茫然了一瞬。
她不叫李太平。
但很快她就目光堅定——她現在就改名李太平!
【李太平:祖父!阿耶!阿孃!】